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展廳里,有著無數的珍寶,有一枚小小的玉璽,靜靜地躺在展柜中,并不起眼。
這枚僅有33克重的"皇后之璽",卻是中國考古史上,最令人驚嘆的發現之一。
有時候文物的發現,不需要像《護寶尋蹤》中那群苦力,大費周章,炸洞下坑,才能找到寶貝。
一件文物的橫空出世,靠是偶然和運氣。
它不僅改寫了我們對漢代宮廷制度的認知,更將一個13歲少年的偶然發現,變成了解開兩千年歷史謎團的鑰匙。
水渠邊的驚鴻一瞥
1968年9月,陜西咸陽韓家灣公社的秋日,與往年并無二致。
13歲的小學生孔忠良像往常一樣,沿著長陵附近的水渠,蹦跳著放學回家。
夕陽的余暉灑在水面上,一道異樣的反光,突然吸引了這個少年的注意。
"那東西就卡在渠邊的泥土里,白得晃眼。"多年后,孔忠良回憶道。
他彎腰拾起的,是一塊白色石塊,上面趴著一只造型奇特的小獸,底部刻著幾個他看不懂的文字。
少年并不知道,他手中握著的,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權皇后,呂雉的貼身印信。
這個偶然的發現,注定要載入中國考古學史冊。
當時正值特殊歷史時期,人們對文物的認知普遍模糊,但這個農家少年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從田間到博物館
孔忠良將撿到的"白石頭"帶回家后,其父孔祥發立即意識到這不是普通物件。
這位見過世面的農民曾在陜西省博物館參觀時,對展出的古代璽印留有印象。
"這上面的小獸和博物館里的很像",孔祥發后來告訴專家。
次日清晨,父子倆便帶著這件寶物徒步二十余里,來到陜西省博物館(今陜西歷史博物館)。當時的接待人員看到這件文物時,雙手不禁微微顫抖,這極可能是中國考古界夢寐以求的漢代皇后璽印真品!
經過權威專家的鑒定,確認這枚玉璽,高2厘米,邊長2.8厘米,是用和田羊脂白玉雕琢而成。
印鈕為象征皇權的螭虎造型,印文"皇后之璽"四字為典型的漢代陰刻篆書,其工藝之精湛,保存之完好,在已發現的漢代璽印中絕無僅有。
璽印背后的權力游戲?
當這枚玉璽被確認為真品后,一個更大的謎團隨之浮現:它究竟屬于哪位皇后?
呂后、薄太后、還是竇太后?
這三位都是漢初著名的太后,歷史上薄太后并未做過皇后,且薄太后、竇太后葬在白鹿原,與發現東西位置,相隔較遠。
考古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長陵,這里距離發現地點很近,并且這里葬了劉邦和呂雉。
中國歷史上,呂雉,第一位實際掌握朝政的女性統治者。
《漢舊儀》記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
這枚出土玉璽與史料記載完全吻合。
更關鍵的是,呂后當政時期(前195-前180年)正是漢代璽印制度的形成期,作為實際統治者,她的璽印使用頻率遠超其他皇后。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子今指出:"呂后時期,'皇后之璽'不僅是后宮信物,更是實際發號施令的權力象征。
這枚璽印很可能是她日常批閱奏章時使用的實用器,而非隨葬明器。"
璽印中的大漢威儀
這枚"皇后之璽"最令人稱奇的是,保存完好的使用痕跡。
通過顯微鏡觀察,專家在印文凹槽中發現了殘留的朱砂痕跡,證明它確實曾被頻繁使用。
印鈕螭虎的腹部有細微的磨損,顯然是長期把握所致。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化成分析:從磨損程度看,這枚璽印至少使用了幾十年。
考慮到呂后實際執政十五年,之后又有多位皇后可能沿用舊制,這個時間跨度完全吻合。
"皇后之璽"四字筆力雄健,布局嚴謹,與傳世的漢代官印風格一致,但又多了幾分柔美之氣。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李剛田認為:"這種剛柔并濟的篆書風格,恰恰反映了漢代初期由武功轉向文治的時代特征,也暗合呂后'外柔內剛'的政治手腕。"
皇家至寶為何流落民間?
一個未解之謎始終困擾著學界:如此重要的皇家信物,為何會出現在遠離陵墓核心區的水渠邊?
對此,學術界主要有三種推測:
盜墓流失說:長陵歷史上多次遭盜。《漢書》記載,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入長安時,曾大規模發掘漢代帝陵。
唐末黃巢起義時,長陵再遭劫難。這枚玉璽可能是被盜墓者帶出后意外遺失。
祭祀遺存說:漢代有"陵旁祭祀"制度。
陜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焦南峰指出:"在長陵附近曾發現多處祭祀遺址,璽印可能是某次祭祀活動后遺留的圣物。"
自然遷移說:地質學家發現,長陵所在區域歷史上經歷過多次洪水沖刷。
西安理工大學王乃昂教授團隊通過GIS模擬顯示,玉璽出土位置,正好處在古河道可能的改道路線上。
一個普通家庭的非凡選擇
當孔忠良父子將玉璽上交時,博物館工作人員,塞給他們20元作為路費補助。
在當時,這相當于一個壯勞力半個月的收入。
"我們就是覺得該交給國家",孔祥發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那個年代人們最純粹的文物觀。
2012年,當陜西省舉辦"保護文物杰出貢獻者"表彰大會時,有關部門費盡周折才找到已年近花甲的孔忠良。
面對榮譽,這位樸實的農民只是憨厚地笑著:"當時真不知道它這么珍貴,但上交是對的。"
2013年,這枚"皇后之璽"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錄,可見它的珍貴。
與曾侯乙編鐘、馬王堆帛畫等國之重器比肩。
結語
"皇后之璽"的發現,不僅為研究漢代宮廷制度提供了實物證據,更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
透過這方寸之間的玉印,仿佛能看到呂后批閱奏章時衣袖拂過印泥的瞬間,聽到兩千年前未央宮中傳令官高聲宣讀"制曰可"的余音。
正如著名歷史學家孫機所言:"每一件文物都是穿越時空的信使,'皇后之璽'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漢代工藝的巔峰之作,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傳承的密碼。"
在這枚玉璽身上,歷史的厚重與偶然的奇妙完美交融,訴說著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