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打了三年多,俄軍突然對摩托車"路轉粉"了?從坦克裝甲車的忠實擁躉,到準備采購20萬輛中國摩托車,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從"雞肋"到"寵兒"
說起來挺有意思,二戰之前摩托車可是軍隊的香餑餑,但二戰后就慢慢被冷落了。
到了俄烏戰爭開打的時候,雙方軍隊基本都不怎么用摩托車。可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俄軍對摩托車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俄軍在實戰中發現,傳統的坦克裝甲部隊在烏軍布設的雷區面前簡直就是活靶子,再加上反坦克導彈和無人機滿天飛,裝甲車輛的損失率高得嚇人。一輛坦克動輒幾百萬美元,被炸掉一輛都心疼得要命。
而摩托車就不一樣了,成本只有坦克的1%都不到,時速能跑到60公里,比步兵3公里每小時的蝸牛速度快了20倍。
更關鍵的是,摩托車目標小、噪音低,在夜色掩護下突襲效果特別好。這就像是用游擊隊的打法對付正規軍,以小博大、以快制慢。
根據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2025年7月2日的報告,俄軍現在是真的把摩托車當寶貝了。
不光要買20萬輛中國造的摩托車,還要配套3萬輛全地形車和1.2萬輛越野車。這個采購規模可不是鬧著玩的,去年俄軍已經采購了超過4萬輛中國摩托車,實戰可靠性達到了98%。
摩托車戰術
俄國防部這次是下了血本的。他們不光買車,還要從根本上改變軍隊的訓練體系。
200多個軍事訓練中心都要增設摩托車駕駛場,這工程量得有多大?每個訓練中心都要重新規劃場地、購買設備、培訓教官,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俄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還親自跑到新西伯利亞高等軍事指揮學校和克拉斯諾達爾訓練基地去督查。這位部長大人現場下令,要給學校配備摩托車和全地形車,讓學員們從軍校時期就開始練習現代摩托車戰術。
別洛烏索夫在視察時特別強調,摩托車戰術必須納入正規化訓練體系,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臨時抱佛腳。他要求各軍事院校制定專門的摩托車戰術教學大綱,培養一批專業的摩托車戰術教官。這種系統性的改革說明俄軍是真的認真了。
訓練內容除了基本的駕駛技術,還包括戰場機動、隱蔽突擊、協同作戰、維修保養等多個方面。
學員們要學會在各種復雜地形中駕駛摩托車,包括泥濘道路、碎石路面、雪地等等。還要練習在敵火威脅下的規避機動,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地物進行隱蔽。
更重要的是,摩托車戰術不是單兵作戰,而是要形成小組協同。一個摩托車小組通常由4-6輛摩托車組成,每輛車配備2名士兵,分工明確。
有的負責偵察,有的攜帶重火力,有的負責通訊聯絡。這種小組戰術需要大量的協同訓練才能熟練掌握。
俄軍還在各個訓練基地建設了專門的摩托車訓練場地,包括越野賽道、障礙訓練場、夜間訓練場等。這些設施的投資也不小,但俄軍顯然認為這是值得的。畢竟在現代戰爭中,任何能提高作戰效率的投資都是必要的。
瓦格納歸來
這里有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細節——瓦格納雇傭兵重新出現在俄軍的訓練體系中。
說起瓦格納,這個曾經讓人聞風喪膽的雇傭兵組織,在經歷了2023年6月的那場風波后,很多人以為它已經徹底消失了。但現在看來,戰爭的需要讓一切都變得實用主義起來。
瓦格納在巴赫穆特戰役中首創了"摩托+溫壓彈沖鋒"戰術,這個組合聽起來就很暴力。
他們的典型戰術是這樣的:20輛摩托車組成一個蜂群,利用夜色或煙霧掩護,同時向敵方陣地發起沖鋒。
每輛車上的士兵都攜帶著溫壓彈、單兵反坦克導彈或者重機槍,沖到敵方陣地附近就跳下車展開攻擊。
這種打法的沖擊力和心理震懾效果都是相當驚人的。想象一下,20輛摩托車呼嘯著沖過來,在敵方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已經沖到眼前了。而且摩托車的機動性很強,即使遭到反擊也能快速撤離或者改變進攻方向。
瓦格納還發明了一些很有創意的戰術。比如利用摩托車的高機動性進行"打了就跑"的襲擾戰術,專門攻擊敵方的后勤補給線和指揮所。他們還會在夜間利用熱成像設備進行突襲,利用摩托車的速度優勢在敵方反應過來之前就完成任務。
瓦格納的戰術經驗對俄軍來說就是現成的教科書。這些雇傭兵在各種復雜環境下作戰,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他們知道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摩托車最有效,如何規避敵方的反制措施,如何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完成任務。
現在俄國防部聘請前瓦格納成員擔任摩托車戰術教官,這個安排確實有些微妙。但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是很實用的選擇。畢竟實戰經驗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這些經驗值得被更好地傳承和應用。
這種安排也反映了現代戰爭的一個特點: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當傳統的軍事理論遇到復雜的戰場現實時,任何有效的經驗都變得珍貴起來。瓦格納的非對稱作戰經驗,正好補充了俄軍正規化訓練的不足。
摩托車的爭議與挑戰
不過,摩托車戰術也不是萬能藥,爭議還挺大的。
支持派認為摩托車讓步兵突破速度提升了3倍,配合電子戰設備可以規避70%的無人機打擊。但反對派的意見也很有道理:摩托車畢竟是肉包鐵,在狙擊手和無人機面前就是活靶子。
有報告顯示,某個俄軍旅在兩周時間內就損失了127輛摩托車,在波克羅夫斯克戰役中,30分鐘內就有72輛摩托車被擊毀。這個損失率確實挺嚇人的,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摩托車戰術的可行性。
烏軍也不是吃素的,他們針對俄軍的摩托車戰術制定了專門的反制措施。
通過"無人機+衛星+AI"體系,烏軍可以實現戰場的單向透明,俄軍的摩托車部隊一出現就會被發現。再加上電子戰手段癱瘓俄軍通訊,讓摩托車部隊變成了"信息孤島",這就相當危險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烏軍自己也在組建"摩托突擊連",這說明雙方都認可了摩托車在現代戰爭中的價值。關鍵不是要不要用摩托車,而是怎么用得更聰明、更有效。
摩托車戰術的成功需要配合無人機偵察、電子戰掩護和空中支援,單純的摩托車沖鋒在現代戰場上確實風險很大。
但如果能夠形成體系化的作戰能力,摩托車確實能夠在特定條件下發揮重要作用。這種"輕量化、高機動、低成本"的作戰思路,可能代表著未來戰爭的一個發展方向。
從俄軍大規模采購中國摩托車這件事來看,現代戰爭的復雜性遠超我們的想象。傳統的重裝甲理論在實戰中遭遇挑戰,各種非傳統戰術開始嶄露頭角。
這種變化會對未來的軍事理論和裝備發展產生什么影響,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