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峰投資管理合伙人夏志進
十年磨一劍,一家成立十年的機器人公司終于迎來高光時刻。
7月9日上午,全球領先的自主移動機器人 (AMR) 公司極智嘉-W(Geek+,02590.HK)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不僅是年內港股最大規模的機器人企業IPO,還成為“全球AMR倉儲機器人第一股”。
以每股16.80港元發行價計算,極智嘉IPO市值或將超過210億元。
成立于2015年的極智嘉,致力于以智能機器人技術推動供應鏈智能化轉型,擁有廣泛全面的機器人解決方案。公司去年總營收超過24億元,是近兩年港股機器人板塊中收入規模最大的公司。公司創始人、董事長、CEO鄭勇畢業于清華大學,曾在跨國電氣自動化公司ABB及多家子公司任職,并曾經在新天域資本擔任高級經理,是機器人行業里少數同時擁有豐富的戰略、管理和投資經驗的創業者。
作為極智嘉早期投資人,也是公司非執行董事,祥峰投資管理合伙人夏志進對于極智嘉的發展深有感觸。
夏志進對筆者表示,極智嘉創始團隊最大特點是“學習能力超強”。鄭勇在機器人行業擁有很多經驗,創立極智嘉之初就布局海外市場,站在今天來看,出海肯定是很多中國公司的選擇,但十年前,極智嘉的出海戰略比較“前瞻”。如今,在鄭勇帶領下,極智嘉已經成為全球AMR機器人賽道第一名,客戶覆蓋很多世界五百強頭部企業。
據悉,祥峰投資背靠新加坡淡馬錫控股,2008年開始在華開展早期創業投資業務。2010年,夏志進加入祥峰投資,主導創新科技領域的投資,重點關注半導體芯片、人工智能(AI)、先進制造等領域的創業項目。
2017年起,祥峰投資就多輪加注支持極智嘉,從未退出過。夏志進回憶道,最初投資極智嘉時,國內風險投資行業并不看好機器人行業,但夏志進堅定認為,機器人有望幫助人類做更多的工作,尤其祥峰團隊在調研之時看到極智嘉AMR機器人在一座倉庫里面的任務執行表現優于其他競品,促使祥峰馬上決策投資極智嘉,這也造就了“全球AMR倉儲機器人第一股”。
“極智嘉很早就布局海外市場。一方面,隨著寧德時代等中國企業出海,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工廠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把你帶到海外;另一方面,由于極智嘉很多產品使得客戶效率提升,也被很多跨國企業從中國復制到歐洲、日本、美國等其他市場,所以他們很快抓住了這一出海趨勢,這條路現在走得也蠻順利的,這對于極智嘉發展有很大影響。”夏志進稱。
在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夏志進和我們還聊了火熱的機器人行業發展、風口式投資人、青年創業者、AI領域發展等話題。
夏志進表示,目前機器人和具身智能行業處于過熱狀態,仍未降溫。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大家有些高估了機器人行業的短期價值,低估了其長期價值。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間,機器人將進入家庭和工廠,幫助人類做更多事情,甚至可能會替代人類的重復性任務。
事實上,夏志進主導投資了多個AI、機器人領域多個獨角獸項目。
早在2020年,祥峰投資就投資了宇樹科技,并在2024年C輪投資中持續加碼,見證了這家機器人公司從十幾個年輕人和幾十臺樣機的初創團隊,成長為如今炙手可熱的硬科技明星企業。同時,祥峰還投資了“中國自動駕駛第一股”地平線機器人(9660.HK),并且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如今市值超過800億元。
“最近有不少海外LP主動找來,想從我們手里購買宇樹科技老股。”夏志進表示,科技領域的投資熱點起起伏伏,作為投資人從心態方面還是需要有更大的耐心。最佳投資時機并非行業風口來臨的時候,一定是要提前做布局,尤其是投早期甚至是天使階段的項目,希望在大方向上面尋求確定性,但是在小賽道或者是項目的選取上面尋求創新性。
夏志進指出,“在投資中,我們更希望‘以我為主’。”
他認為,投資者追逐風口的現象,本質上是一種降低決策失敗成本的行為。在熱門賽道投資,即便業績不佳,也可將責任歸咎于行業大勢,通過“從眾效應”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但是,祥峰投資秉持獨立決策的理念,不過度關注風口或投資周期的長短。即使投資時點與市場熱點錯位,只要符合團隊對行業價值的判斷,就會果斷出手。
夏志進稱,目前AI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他對 AI Agent工具能夠提高許多人的工作效率很有信心。
展望未來,夏志進認為,如果創業公司跑得比別人更快,就能獲取到更多的用戶,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資金、資源、客戶都向其集中,有可能創造出一家大型企業。他預測接下來會有一場AI產品賽道的市場競爭。“最后那些更有能力的團隊,可能會把這個產品帶到一個新的層次。”
夏志進強調,最后機器人本體領域至少有五家公司,很多企業會不斷分化到各個垂直領域落地。而對于機器人最終目的,是將人類生產效率提升10倍以上,如同工業革命,讓人類能夠找到更多有創造力、更有價值的事業。
“下一個能讓人類感興趣的領域在哪里?也許等到AI接管了大部分現有重復性工作,人類自然能找到答案。”夏志進稱。
以下是祥峰投資管理合伙人夏志進對話整理(有一定刪減):
問:你最初是如何關注到極智嘉,并最終選擇投資它的?
夏志進:雖然這幾年大家比較關注極智嘉所在的機器人賽道,但回想2016年、2017年我們接觸極智嘉并投資,機器人概念肯定不像現在這么熱門,大家可能更多投資互聯網軟件領域。但祥峰一直把機器人、智能制造作為主要的投資領域。我們認為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面,中國的機器人提升人類生產效率這樣一個主題是非常重要的投資方向。所以10年前開始,我們就布局各種類型的機器人項目,包括極智嘉、宇樹等。我們當時不僅關注消費互聯網,還關注機器人服務、工業服務、農業服務、倉儲物流等。
針對倉儲物流行業,當時亞馬遜倉庫已經用了上萬臺能搬運的AMR/AGV機器人,而中國的電商系統要比美國更發達、規模更大,且中國物流訂單時效性要求比國外更高,我們認為中國一定需要自己的倉儲自動化機器人系統,所以,我們就在國內看這個行業有哪些新的公司和產品。當時這個行業主要有兩三家做物流機器人相關業務的企業,我們都去交流。在對企業業務和行業進行細致地盡調后,極智嘉是我們最看好的一家。
產品方面,早期極智嘉機器人和其競爭對手產品就在相鄰倉庫運行,各家產品表現一目了然。極智嘉產品的搬運速度、穩定性、客戶反饋都穩居第一。產品層面的優勢可以驗證我們對于公司的判斷。
團隊方面,極智嘉擁有非常扎實的產品開發能力,團隊在新技術采用、硬件和智能化算法等層面都很有研究。
市場需求方面,我們判斷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市場,而且我們認為極智嘉產品可以從倉庫自動化,延伸到其他一些應用場景,從機器人品類延伸到其他品類。
我們第一次投資極智嘉的時候,就對其有很大的期待。
站在今天來看,出海肯定是很多中國公司的選擇,但極智嘉從一開始創業,就很關注國外市場。第一個海外市場是日本,市占率也超過了其他同行企業,我們非常支持極智嘉在日本擴張。祥峰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都有資源和團隊,可以給到企業從0-1的早期幫助,比如介紹一些合作伙伴和線下渠道,甚至在當地做一些招聘等。所以后來我們又幫助極智嘉在新加坡落地,并在東南亞拓展合作伙伴等。
過去八九年時間,極智嘉已經在AMR 倉儲機器人領域連續六年全球第一,初步達到我們的第一個目標了,而且極智嘉的客戶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世界500強企業,有很多出海經驗,毛利率接近40%。我們認為接下來極智嘉還有非常多的增長空間。
問:你擔心極智嘉上市后的表現嗎?
夏志進:我覺得極智嘉上市后的表現應該會很好。
一方面是市場行情在變好。事實上,港股市場最近一年有很大變化,一年前大家可能還是有一些擔心,但今年,大家都覺得香港市場很認可高科技企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我們陸續看到很多科技企業在香港上市。
另一方面,像極智嘉在市場中的地位、財務表現也非常不錯,機器人行業做到幾十億收入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且從財務報表趨勢來看,我相信它(極智嘉)很快盈利。從各個方面來看,極智嘉既是一家成熟企業,又更加有市場潛力。
問:最近談到投資“風口來得快去得也會快”,你稱市場中投資者追逐風口的現象,本質上是一種降低決策失敗成本的行為。在熱門賽道投資,即便業績不佳,也可將責任歸咎于行業大勢,通過“從眾效應”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實則是將投資決策外包給外部環境。在你看來,追風口式投資有哪些優勢和弊端?
夏志進:追風口式投資是一個現實情況,但肯定存在很多問題。祥峰一直堅持的是獨立于所謂的風口去做判斷,另外,就是提前預判風口。
從我們最近這些項目你也可以看出,無論是地平線,還是極智嘉,我們都是很早期進行投資的,所以當時是否是風口對于我們來說意義不大,我們追求的是提前3-5年提前判斷風口。當然,越早判斷越好,如果提前三四年進入這個行業,你的投資成本也會比較低。
但為什么我說,追風口是“降低決策失敗成本”?是因為很多人缺乏獨立判斷能力。每做一個投資,都有可能會失敗,如果不成功會很有壓力。在基金層面,無論是LP還是GP,也會有壓力。但如果你投了一個風口上的企業,會減輕你的壓力,某種程度上是降低了決策失敗的成本。
所以我要講的是,“風口”其實幫助了這些投資人去撇清了自己的責任,因為你要做判斷,也要承擔后果,但是你隨著風口去投資,某種程度上給了你一個失敗的借口,把判斷失誤歸咎于行業大勢就是如此。
問:很多人認為,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的投資思維方式可能不太一樣。那么,祥峰是雙幣基金,你作為投資人是如何思考不同的投資邏輯?
夏志進:我最近已經看到,美元投資人和人民幣投資人的投資邏輯和思路是趨同的,幾乎沒什么差別。
移動互聯網時代,為什么沒有人民幣投資人投資拼多多這些互聯網公司,而都是美元基金的投資人去投,是因為美元基金的投資人比較習慣硅谷那種投資打法,要燒錢、要做第一這些投資思路,但人民幣是不買賬的。所以,之前人民幣投資人更多喜歡投一些相對傳統財務上面比較穩健的一些公司,指望著上市以后賺一二級市場的差價,這是早年的人民幣投資。
但過去幾年,大家都在投硬科技,從LP成分來說也有很大變化,無論是美元基金還是人民幣基金,必須去看這些不盈利的高科技企業,所以大家就“攪成一團”。但是,個別基金也有一些打法差異,不同基金的策略不完全一樣,我只是說,大的思路上面,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對行業看法是類似的。
進一步來說,有一些基金選擇高舉高打,另一部分基金選擇比較接地氣的機器人項目都是有可能的,這也是一件好事。如果在這一領域里,大家有不同的思路,對于整體的投資生態來說,是一件好事。
如果大家都往一個點去投資,這肯定不是一個好事。比如,前幾年所有人都投半導體企業,公司估值被炒得非常高,最后變成一地雞毛;再比如,投資一家具身智能公司,幾個億輕輕松松就到手了,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問:2016年-2017年的時候,機器人行業屬于低谷狀態,包括后面也是在不被外界認知的時候投資的宇樹。那么和現在投資機器人行業有哪些不同?
夏志進:我們當時投資機器人,是希望在自主機器人、四足機器人方面進行布局,而正好美國波士頓動力發布了很多好玩的視頻、新產品,我們希望通過投資,可以關注機器人如何變成消費級產品,降到幾千元,因為大疆無人機幾千元也有人去購買,買個機器狗玩玩是不是也可以,所以當時想法比較單純。
現在我認為,從長遠來看,機器人改變行業是有可能實現的,但短期來看,我覺得會碰到很多挑戰。我認為現在很多的投資人也好,創業者也好,有點高估了短期的價值、低估了長期的價值。
家里面有個機器人在做家務,工廠里面有機器人在打工,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事情,也許5年、10年,也許更長時間,長遠來看肯定可以做到。
問:現在具身智能或機器人行業是不是有點過于熱了?未來何時降溫?
夏志進:每個風口都是這樣,先過熱后降溫。我覺得現在還沒有看到行業降溫。
一般來說,風口可能半年、一年就過去了,比如元宇宙等,所以去年初具身智能概念剛提出來的時候,我覺得去年就應該過去,但事實上今年還是很熱。
在我看來,有兩類機器人公司,一類是像割草機器人、泳池清潔機器人的公司,都是比較容易賺錢的,不是賺VC錢,而是賺客戶錢,他們產品落地比較快,是真正賣產品而且已經實現盈利的公司,像我們投的松靈機器人。但現在做具身智能的公司,更多還是著眼于將來的一些應用場景,前景很誘人,但想實現規模化應用和盈利還需要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我覺得這兩類公司都可以投。
問:如今談“概念”的公司很難得到融資吧?
夏志進:相對于具身智能,我覺得 AI 公司還要更踏實一點,因為AI產品真的可以賺錢。從更實際的角度看,無論是用戶量,還是AI技術成熟度,有一些人可以為其付錢買單,至少產品是可以交付的。
然而,現在,具身智能都要融很大的一筆錢。但如果你想看,他們有多少訂單和客戶,你會發現寥寥無幾。
有一個悖論在于,也許這些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沒有那么快落地,但是拿了這么多錢的創業公司,它也沒有那么容易死掉。
回頭去看10年前無人駕駛那一波公司,中間也經歷了低谷,也有起起伏伏。但你如果退回到10年前,你能預期到,無人駕駛沒有那么快實現,可能還要跌到一個低谷,投資人也認為風險很大。但現在來看,能夠上市的無人駕駛公司都是從10年前那一波公司中幸存下來的。
問:所以機器人是不是在重新走無人駕駛這條路?
夏志進:某種程度上是這樣的。機器人落地可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時間,它的價值將來很可能就會體現出來。這個過程中,行業有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不可能有100家公司來做(機器人)。
問:最近注意到,無論是AI還是機器人行業,大家開始打價格戰、低價內卷競爭,所以企業開始出海找尋增量空間。那么你怎么看待這種調整和發展模式?
夏志進:我覺得競爭的目的,并不是讓大家都變成低毛利,然后茍活,而是競爭的最后是要篩選出來最優秀的企業,把那些效率不高、不夠有競爭力的企業淘汰掉。
國內很多To B企業為什么能持續低毛利,其實就是因為市場淘汰企業的速度不夠快,有一些企業不容易死掉。盡管它還不夠好,但它也不會輕易死去。
從淘汰角度看,市場化方法能夠讓企業更健康地競爭,因為客戶是基于性價比來做采購的方案等。
科技公司也不能無限制地虧損下去,到了一個時間點,你就必須得是盈利的。哪怕是上市的時候沒有盈利,但上市后兩年、三年就必須得盈利了,除非你還有一個更大的故事來吸引投資人。二級市場投資人并不像一級市場VC這么包容,你不盈利、你一直不賺錢,就不要你的股票了。
問:近兩年,AI、機器人熱潮中涌現了很多年輕創業者,和之前的創業者相比,你認為有哪些不同?
夏志進:現在創業者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這一波AI也好,機器人也好,這些創業者其實有非常明顯的特點是“非常年輕”,很多都是二十幾歲,有些博士剛畢業或者沒有畢業,有些是跟著老師一起去創業。
第二,高校、學術界出來的創業者有很多。
第三,他們的視野都非常開闊,都是非常厲害的人,很聰明的人,而且非常懂全球化。
我認為這與他們做AI這件事有關,AI大模型熱潮是從2022年開始興起的,產業界根本沒有這樣的人才積累,沒有辦法從產業界找到一個有三四年以上經驗的AI人才,所以很多都是高校科研技術人士出來創業。所以,與之前上一代硬科技創業者相比,這些 AI、機器人領域的創業者有很多區別。
首先,相較而言,上一輪硬科技創業者年齡偏大,之前投的芯片領域創業者都在40歲左右,在大公司有十多年的經驗,基本屬于產品研發導向型。當時也有人問我年齡問題,我開玩笑說,硬科技時代的創業者年齡比上一波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大了10歲。
其次,現在情況又變得不同。相對于移動互聯網時代主要面向用戶做產品,這一輪AI熱潮還是要有非常深的技術積累,你真的是懂大模型,甚至有很多創新的想法,很多科研背景來創業的人比較多。
最后,再過一兩年,我覺得可能還有變化,因為現在已經開始看到有很多產品經理創立的初創公司,尤其大模型底座能力更強,大家能夠在應用層做一些有用戶洞察的產品,這是一個新的創業趨勢。
所以,每一代的創業者都有一些不一樣,而且有很大的不一樣,也很有意思。
問:但現在很多高校教授出來創業之后都不愿走到臺前,甚至創業不太堅定有“退路”想法,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夏志進:我覺得不需要回避,有些教授商業化上的東西可能會相對弱一點,但他們也不是完全兩耳不聞窗外事這種。像具身智能這一波有很多高校出來的老師,雖然還沒有成功,但目前融資、業務進展都不錯。我們也在持續觀察。
以前我們投高校老師的創業項目,都要求他至少到一定時間要代表公司出來,而不是一直同時從事兩份工作。但我感覺,這幾年投資人可能更寬容一點,身兼兩職對于創業也不一定全是壞事。比如,他們可以在學校里實驗室里持續做更加前沿的研究,他的學生資源也都是公司的人才儲備,這些都是投資人愿意接受的。
創始人是否全職,對于投資人來說是一個考量點,但目前來看,這個問題不是特別“致命”。因為這些團隊通常不是一個人主導,還是有很多合伙人、核心技術負責人等,而且高校教授不一定都沒有商業思維,還是要看人。
問:AI熱潮中,GPU是關鍵一環。最近很多國內GPU公司啟動IPO,但祥峰一直沒有投國內GPU芯片項目,這主要是哪些方面考量?
夏志進:我們確實沒有投大的GPU芯片項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覺得這個事情特別難做。
七八年前的時候,我們當時也投資了很多芯片項目,所以也去調研了GPU行業,深刻了解到做GPU不太容易,硬件、軟件都要兼顧。
GPU芯片研發難度很高、競爭激烈,即便像AMD、英特爾等國外芯片巨頭,也難以與英偉達展開直接競爭。長期以來,AMD也試圖通過各種方式搶占英偉達的市場份額。當前中國GPU企業普遍面臨收入規模較小、虧損幅度較大的困境。但從國產可控角度來看,完全有必要做GPU芯片產業。
問:最近芯片半導體行業迎來并購熱潮,你認為并購是否將成為未來投資退出的重要方式?
夏志進:我覺得并購才剛剛開始,但這是一個趨勢。
首先,國外的半導體公司發展過程當中有無數的并購,因為當年硅谷創業很少有做芯片的,早一些的芯片設計公司大多數都賣給大的上市公司,兩三年做幾億美元就賣了,這樣很常見。而大的公司也需要這些公司的技術補充整個產品線,所以半導體行業并購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國內大的環境來說,不僅包括半導體,整個二級市場對一級市場的并購很少,所以國內是想鼓勵行業并購,只有并購才能做大做強。至于上市公司數量,中國的半導體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非常多了,而并購可能是企業做大的手段之一。
其次,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合并,與上市公司收并購一級市場企業不太一樣,后者現在仍面臨不小挑戰。主要原因是,大家對于并購標的的價值很難達成一致。
一級市場來說,四五年前很多芯片公司估值被炒得很高,但二級市場并購需要低于一級市場估值,除非公司真的是干不下去了,否則這些創始人都不會希望這么快“打折”賣公司,所以你會看到宣布了很多項目并購,但成功的比較少。
最后,我認為這類并購需要一段時間去調整,包括一級市場估值調整,投資的新項目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樣瘋狂給高估值,這樣的話,項目以后一旦有并購退出的機會,投資方、創始人都可能以一個比較合適的、雙方都滿意的價格去實現并購。
需要注意的是,不一定并購一家有高利潤的企業,而是需要有一個比較合理的估值。如今資本環境比較放松,上市公司可能會并購那些不盈利的企業,給一個相對合理的估值,大家也能接受這種并購案例。
問:機器人領域有成百上千家本體公司,這個行業需要有企業間的并購嗎?
夏志進:還比較早。我覺得機器人行業還沒有到那個階段。
機器人企業發展不一定要并購,可能把別人淘汰掉,或者大公司不并購而發展生態,也是可以的。
半導體并購比較容易立竿見影,因為企業可能就缺這個產品,自己開發還需要幾年時間,通過并購可能很快產生協同作用。這是半導體并購里面很好的一個主題,比如,并購Mellanox對于英偉達很有價值,協同效果更好。
問:你認為AI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什么?
夏志進:我認為今年 AI 發展速度比我去年預期的要更快一些。
去年,大家都開始講AI Agent智能體,到今年開始加速,出來了很多 AI Agent工具,剛開始可能沒那么好用,但它肯定會越來越好。我還是很看好這些 AI產品,幫助辦公室白領等群體來提升工作效率。
這有點像當年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一個產品有明顯的技術門檻,但最終卻有綜合競爭力。跑得比別人更快,能獲取到更多的用戶,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資金、資源、客戶都向你集中,就有可能創造出一家大型企業。
所以,我認為接下來用不了多長時間,很多AI工具產品都會破土而出,從而會進入一個新的競爭階段,最后那些更有能力的團隊,會把這個產品帶到一個新的層次。
問:你預測未來會有多少家做機器人本體?
夏志進:整體來說,國內至少還得有5家。在我看來,具身智能團隊可能最后會分化成專注于某一些領域,比如做工業場景、家庭服務等。所以,我覺得不會最后剩一兩家,而是至少有5家。
問:你認為未來機器人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夏志進:我認為養老肯定是場景之一,大家也在探索機器人養老這一部分。
對于機器人最終目的,還是要人類的生產效率提升一大截,也許10倍的效率提升,就像工業革命一樣,釋放人類的時間,讓人類能夠找到更多值得去做的事情。
我們也許可以把目光看得更遠一些,也許是星辰大海,開拓太空事業等,讓人類去做一些更有創新性、更有價值的事情,從重復性事情中解放出來。(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編輯|蓋虹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