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特斯拉在中國的路也越走越窄了。”美媒《華爾街日報》6日報道稱,當馬斯克因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系,在美歐都遭遇日益嚴峻的商業和政治挑戰時,他的特斯拉在另一關鍵市場——中國,同樣面臨困境。隨著中國電動汽車品牌憑借貼合本土消費者需求的功能愈發走俏,特斯拉的在華市場份額持續萎縮。
特斯拉產品與中國市場需求日漸脫節的背后,有一個細節被美媒披露:有中國員工透露,特斯拉中國團隊曾多次向美國總部反饋其產品跟不上中國市場需求的擔憂,卻屢屢得不到積極回應。
報道還提到,由于缺乏功能更酷炫的車型可供銷售,中國銷售人員面臨的業績壓力與日俱增,挫敗感也不斷累積。
特斯拉在中美歐銷量均下滑 《華爾街日報》制圖
“特斯拉中國員工4年反饋了3次,美國總部都沒當回事”
攪進“美國政治”這攤渾水后,特斯拉在美歐等多個市場遇挫,這迫使馬斯克于今年5月正式卸任白宮顧問一職,全面回歸商業運營。《華爾街日報》指出,對馬斯克而言,既然已決定與華盛頓保持距離、重新聚焦特斯拉業務,在華市場的成功便至關重要。
中國是特斯拉營收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也是其最大的生產與出口樞紐,貢獻了全球約半數的汽車出貨量,同時還為特斯拉的全球制造供應鏈提供核心零部件。
但與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火熱發展態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特斯拉正面臨市場份額萎縮的困境。5月,其在華銷量略低于4萬輛,同比下降30%,而同期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呈增長態勢,增長率達到28%。
據中國乘用車協會數據,5月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已從2021年初的11%降至4%。反觀主要競爭對手比亞迪,其市場份額約達29%;就連僅入局一年的小米汽車也已占據了3%的份額。
《華爾街日報》采訪的購車者普遍認為,特斯拉的領先優勢已不再明顯。如今,中國設計的高端電動汽車搭載了諸多特斯拉缺失的功能:比如,多塊支持影音娛樂的大屏幕、車載冰箱以及車內攝像頭。比亞迪和電池巨頭寧德時代近期還發布了快充新技術,讓車主能夠在短短五分鐘內為汽車充電。
2025年6月28日,北京,小米新款電動SUV YU7上市,吸引大量顧客前往小米門店看車訂購。視覺中國
因任職于國有企業,34歲的錢陽(音譯)賣掉了自己的特斯拉Model 3,轉而購入一輛售價3.4萬美元的小米 SU7電動轎車。《華爾街日報》提到,特斯拉曾引發數據泄露隱患。但在其建成本地數據中心后,部分地區放寬了限制。
如今,錢陽已然成為小米汽車的忠實擁躉,因為這款車搭載的語音助手可以完成打開車門等操作,還能與其他小米設備互聯。
“你懂那種感覺嗎?下班路上,只要在車里對著小愛同學說一聲,它就能遠程打開家里的空調。這簡直太幸福了,”錢陽直言,“特斯拉現在幾乎就像iPhone一樣,變得平庸陳舊,再也沒有革命性的功能了。”
《華爾街日報》提到,特斯拉的中國銷售人員雖強調“額外功能會縮短續航、影響加速”,并引導消費者關注特斯拉的安全口碑,但私下里,他們也坦言,在銷售目標不斷攀升的壓力下,手中缺乏足夠有吸引力的車型讓工作愈發艱難。有北京的銷售人員告訴美媒,在銷售業績要求從每周4輛增加至每天至少1輛后,近幾個月,許多同事的工作時長從10小時增至12小時。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產品策略的脫節。據一名知情人士透露,2021年初,特斯拉中國團隊就曾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本土消費者迫切希望汽車能與智能手機無縫互聯,并配備更多娛樂應用,但美國總部回應稱“這類功能并非優先事項”。
2023年和2024年,中國團隊兩次重提此事,仍未獲美國總部重視。盡管從2023年起,特斯拉開始為中國車主接入本地熱門應用程序,但其可使用的應用數量仍遠少于本土品牌車主。
上述知情人士還提到,幾年前,特斯拉曾承諾設計一款更具中國特色的新車,卻因其他任務優先級更高而擱置了計劃。取而代之的是馬斯克的“低成本策略”,通過刪減或降級現有車型功能來降低成本,打造價格更親民的車型,以便在現有產線大規模量產。
對此,部分員工和分析師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這些簡化版車型很容易被本土競品超越,除非大幅降價。畢竟,特斯拉在華最暢銷的Model Y SUV的起售價約3.67萬美元,而比亞迪競品海豹 07的起售價僅約2.64萬美元。
特斯拉和比亞迪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所占份額的變化。 《華爾街日報》截圖
FSD落地中國一波三折
雪上加霜的是,在本土企業競相攻克自動駕駛技術的當下,特斯拉因安全合規問題未能在華推出“滿血版”的完全自動駕駛服務(FSD),這進一步制約了其在華發展前景。
報道稱,馬斯克之所以急于在華落地FSD,不僅是為了提振銷量,更因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產生的海量數據能迭代升級FSD性能,從而鞏固特斯拉的全球領先地位。今年4月23日,特斯拉發布一季度財報時,馬斯克在電話會議上還調侃道,中國用戶對FSD“最為苛刻”,是真正能將其能力逼到極限的用戶群體。
但FSD需要在美國進行訓練。出于國土安全的合理考慮,中國禁止特斯拉將車輛采集的數據傳輸至境外。有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特斯拉最初提議對中國道路視頻進行脫敏處理以隱藏敏感信息,但其擬傳輸的數據量遠超中方可接受范圍。
作為備選方案,特斯拉考慮在華擴大FSD訓練,理想方案是在本土建設超算中心和數據中心。然而,一心想打造“科技霸權”的美國政府,禁止特斯拉將核心AI模型與算法放在中國境內訓練。美媒稱,經過近9個月的反復溝通,相關談判仍陷入僵局。
就在特斯拉原地踏步之際,小鵬、比亞迪等本土競爭對手已推出先進的輔助駕駛技術,且價格往往更具優勢。
面對重重阻礙,特斯拉試圖“另辟蹊徑”。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今年2月,特斯拉向中國車主推送了新的軟件更新,其中智能駕駛部分迎來重大升級,包含交通信號識別、導航輔助、智能變道等FSD部分功能,同時攝像頭可識別駕駛員注意力狀態。
這名人士表示,當時中國法規規定,車企推出重大更新需獲官方批準,小型更新則只需報備。特斯拉此舉正是利用了這一法規模糊地帶,但其動作很快被叫停。
特斯拉方面隨后解釋稱,暫停推送是“根據(工信部)最新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要求”。該通知明確指出,將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和召回管理,規范汽車遠程升級(OTA)活動,提升產品安全水平。
3月下旬,特斯拉又宣布推出FSD智能輔助駕駛一個月的限時免費體驗活動,同樣迅速被叫停。知情人士稱,監管機構明確表示“不應將駕駛員當作實驗品”。
幾乎與此同時,3月底,小米輔助駕駛技術引發的一起嚴重事故,促使相關機構進一步收緊了全行業監管。
2025年6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車展,比亞迪展出“兆瓦閃充,油電同速”超級e平臺。該平臺是全球首個量產的乘用車“全域千伏高壓架構”平臺,可實現1兆瓦充電功率,1秒2公里的全球量產最高峰值充電速度。視覺中國
在儲能、機器人領域,“特斯拉有望繼續扮演‘鯰魚’角色”
《華爾街日報》稱,盡管在華發展遇挫,特斯拉在不少中國消費者心中仍保有電動汽車先驅的品牌認可度,且獲得中方政府層面的諸多支持。中方將其視作外資成功投資的典范,同時是助力中國打造以新能源、電動汽車、電池等產業為核心的綠色經濟的重要伙伴。
報道認為,向特斯拉提供大量激勵政策,也是中國政府整體戰略的一環,其試圖通過引入特斯拉的技術經驗,刺激行業競爭,推動本土電動汽車產業加速發展。
特斯拉的到來,也確實點燃了消費者對國產電動汽車的興趣,更加速了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的成熟。
2023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中國車企的進步就讓西方同行震驚:疫情期間與中國接觸有限的西方汽車高管們,赫然發現,這里的街景已然徹底改變,電動汽車隨處可見,且技術先進程度遠超預期。
上海戰略咨詢公司Automobility的首席執行官比爾·魯索(Bill Russo)說,馬斯克來華原本是想借助中國的成本優勢和廣闊市場,但他顯然低估了中國本土企業的成長潛力。
“他沒料到,中國企業也會(造電車),而且可能做得更好,” 比爾說,“他犯了所有外資車企都犯過的錯——低估了中國企業的創新突破能力。”
如今,似曾相識的劇情似乎在儲能、機器人等領域重演。
3月末,特斯拉已開始從新建的上海工廠向首個海外市場澳大利亞運送“Megapack”大型儲能電池;其計劃在美國生產的數千臺“擎天柱”(Optimus)人形機器人,也依賴于中國供應商提供零部件。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供應商的高效讓部分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即便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高額關稅,特斯拉也未暫停采購。
與此同時,中國已涌現出宇樹科技、安吉機器人等一批機器人初創公司,正摩拳擦掌準備與美國企業競爭。
“擎天柱”一家供應商的市場經理陳鋒(音譯)表示,“特斯拉有望再次扮演‘鯰魚’的角色。”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