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東亞杯已于7月7日在韓國開打,還是三個國家的4支球隊參加,分別是中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
首場比賽中國面對韓國的二線球員,干凈利索的輸了一個0:3,延續面對韓國不勝的尷尬記錄。
“恐韓癥”的說法還在繼續,或許這個說法已不再使用,畢竟我們的國足主力連人家的二線隊員都踢不過,甚至相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又是熟悉的場景,很多國足球迷等候在飛機場,迎接國足眾將的還是那熟悉的口感:國足解散!
而7月8日18:24開賽的日本和中國香港的比賽,上半場還沒有結束,香港已經被日本灌了5個,如果日本不留情面,可能這場比賽的比分有可能上雙。
我們就說說,這個東亞杯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三個國家四支球隊,每次都是中國做了陪太子讀書的角色。中國香港就沒必要說了,純粹是拉來湊數的,或許對于香港足球來說,人家認為這是很好的機會可以和日本和韓國這樣的亞洲一流球隊過招。
但是,對于我們的國足來說呢?參加這樣的比賽有何意義,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日韓不需要招入任何旅歐球員,就以非旅歐球員組成的國家二隊和我們的國足主力過招,我們有贏的把握嗎?
對于日韓兩國來說,他們很多的是借此機會考察自己的球員,教練可以實驗不同的排兵布陣;而對于一些非國家隊主力球員,也想借此機會好好表現,期望能入教練法眼,期待有朝一日能作為國家隊常客參加更高水平的比賽。
不管怎么看,我們國足參加這樣的東亞杯好像都是多輸的局面。你說和外國球隊多比賽鍛煉國足吧,可是我們連人家的二隊甚至三隊都打不過,這不是適得其反嗎,徒增球員的心理負擔。
你說鍛煉新人吧,看看球員在場上的表現,多少是有些讓人失望的,因為足球這個玩意是會傳染的,尤其是當比分落后之后,如果老隊員沒有那股子拼勁,相信新人也會有樣學樣,這樣的話何來鍛煉新人之說?
如果是考察教練,根據國足過去以往的作風,好像每個新教練上任后和足協都有一個蜜月期,前期足協或許都認為我們找對了人,這個時候是怎么看對方怎么合適。
但是你本身水平就不中,哪怕里皮來了也不好使。久而久之又回到了賠償違約金解雇教練、選拔新教練的死循環,話說本來底子就薄,成績一不好就是教練的問題,但凡足協能認準一個教練給他一個時間比較長的周期是不是會好點呢?
以上是看了國足和韓國的比賽還有香港和日本的比賽帶來的一點思考,或許真像球迷說的:能拯救國足的人還沒出生呢?
其實,大道至簡,能拯救國足的還是我們自己,做好青訓,做好球員梯隊培養,做好自己的教練團隊,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足協不過多干預是不是會好些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