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射型艦載機,主要設計重點就是強大的起落架和攔阻鉤的設計以及因此引發的全機結構的改變。例如表面相似的兩架艦載機,滑躍起飛的老殲-15與彈射起飛的新殲-15T系列,在關鍵的起落架與尾部鉤鎖上藏匿著不為人知的工程密碼。
殲-15T增加了彈射牽引桿和電磁彈射系統直接連接,可在2秒內將30噸級戰機加速到起飛速度。當電磁彈射器在短短2秒內將30噸的鋼鐵雄鷹加速至起飛速度時,殲-15T那異常粗壯的雙輪前起落架必須十分牢靠。與滑躍版本起落架的細長支柱設計相比,殲-15T的前起落架支撐桿強化逾20%。這不僅為適應起飛,更是為了艦載機如同“撞擊”甲板般降落瞬間所蘊含的狂暴沖擊力做好準備。
而在戰機尾部,那看似微不足道的攔阻鉤,實則是著艦安全的關鍵鎖鑰。艦載機著艦時的狀態非常復雜。戰機著艦瞬間高速砸向甲板,尾鉤承受著接近80噸的恐怖沖擊力。尾鉤鎖并非航母艦載機專屬,但在航母上的表現關乎著生命、任務乃至整場戰役的成敗。戰機自身結構強度、著艦姿態、航母甲板布局,甚至細微的下滑角度,都影響著攔阻鉤能否精準鉤住攔阻索。
艦載機尾鉤鎖的設計,涉及到艦載機本身的結構強度、操作特性、飛行品質,以及攔阻鉤相對飛機機輪位置、與甲板初始接觸的常見姿態等“內在”因素,而且還有航母平臺方面的斜角甲板著艦區的設計,細節和突出物等,攔阻索的布置數量、跨度和高度以及在著艦引導中所推薦的理想下滑角、下滑道設置、基準迎角等“外因”。
殲-15系列艦載機外表幾乎一模一樣的攔阻鉤,在中航工業沈陽所高級工程師朱琳的眼中卻“內有乾坤”——新的殲-15T在耐沖擊、耐磨損和耐過載三大方面實現突破,每一步迭代皆基于精密計算與反復驗證。在為殲-15/T設計攔阻索時要根據飛機的不同要求去優化迭代。至于這一點,放在殲-35隱身艦載機上也是如此,由于殲-35具有隱身要求,所以在攔阻鉤設計上就得更為用心。
這類工程陷阱有很多”栽跟斗“的先例。美國F-35C艦載機就曾在攔阻鉤設計上栽過大跟頭,曾犯下過嚴重錯誤。鉤子安裝位置過度前移,鉤艙凸出的影響,導致F-35C存在著鉤鎖過短、輪距過小的問題。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的攔阻試驗中,F-35C竟連續以8次失敗告終。美國海軍在查明原因后,對其進行了完善。但只修改了攔阻鉤構型,長度過短仍無法解決。主要原因是修復方案牽一發而動全身,幾乎不可能徹底根除問題隱患。
回到我們的殲-35艦載型,其設計吸取了前車之鑒,攔阻鉤的構型與長度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此外,從公開影像判斷,殲-35尾鉤艙與機身高度契合光滑,規避了F-35C尾部突兀凸起的重大缺陷。這設計不僅提升了著艦鉤鎖系統的效能與可靠度,更優化了戰機關鍵的隱身特性。
艦載機起落架和尾鉤設計的毫厘之差,在遼闊大洋上空即天壤之別。當我們看到國產隱身艦載機呼嘯著掛索降落,每一次看似輕松流暢的起落背后,皆凝結著工程上對強度與可靠度的極致追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