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進群,與同行一起共話醫事~
本文來源:醫學界綜合整理
7月6日,青島大學浮山校區一名60余歲的男性宿管工作人員在值班室被發現身體異常,送醫后經搶救無效離世。據校方通報,公安機關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具體死因仍在調查中。
據在校學生描述,宿管大爺的值班室位于宿舍樓對面的低矮平房內,門窗稀少、通風極差,僅有一臺電風扇降溫。事發當日,青島市區發布高溫預警,內陸地區最高氣溫達37℃,局部超40℃,且空氣濕度較高,體感悶熱。學生反映,該校宿舍區長期未安裝空調,宿管人員需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此前已有學生因中暑被送醫。
高溫天氣警惕中暑
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尤其是在缺乏通風、無空調的封閉環境中,中暑風險顯著增加。根據相關醫學研究,人體在35℃以上的封閉空間中,即使靜止不動,中暑的風險也會翻倍。
中暑的癥狀從輕到重可以分為三類:①先兆中暑:頭暈、乏力、大量出汗,體溫≤38℃;②輕癥中暑:皮膚灼熱、面色蒼白、血壓下降,體溫38-40℃;③重癥中暑(熱射病):核心體溫>40℃,伴隨意識障礙、抽搐、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達50%-70%
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類型,其發病機制包括:①體溫調節中樞失控,汗腺功能衰竭;②細胞內蛋白質變性引發級聯式器官損傷;③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微循環障礙。
三個方面的避暑措施
其一,環境控制:①室內溫度維持26-28℃,濕度≤60%;②使用遮陽簾阻擋陽光直射,夜間開窗通風;③特殊人群(老人/兒童)房間配備溫度計實時監測。
其二,個體防護:①及時補水,每小時飲用200ml含電解質飲品(如淡鹽水、運動飲料);②穿著淺色、寬松、透氣材質的衣物,外出佩戴遮陽帽或遮陽傘;③避開10:00-16:00高溫時段出行。
其三,高危場景:①戶外作業人員:每20分鐘休息15分鐘,冰袋敷頸部/腋下;②密閉空間:車輛停放時車窗留縫,配備車載溫度計;③藥物影響:服用降壓藥、抗抑郁藥者需加強體溫監測。
如遇中暑,如何處置?
如果遇到人員中暑,可采取現場處置四步法:移、脫、冷、補。首先,立即將中暑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脫去多余衣物后,用酒精擦拭皮膚,再將冰袋置于頸部/腹股溝,意識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飲用涼開水。若患者出現昏迷、抽搐、高燒不退,需及早就醫。
當氣溫突破35℃,每降低1℃環境溫度就能減少20%的中暑風險。高溫無情,但科學的防護措施可挽救生命。
醫學界心血管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