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印度代表又一次提起入常申請,這已是21世紀以來第六次嘗試。結果毫無意外,還是被否決了。上一次否決印度的正是美國,再上一次是中國。每次印度離席位僅一步之遙時,總有一個常任理事國會投下反對票,默契得如同演練過一般。
印度的“入常”路布滿戲劇性挫折。2005年首次沖刺,俄羅斯微笑舉起了否決牌;三年后法國澆滅希望;2011年英國出手攔截;2017年和2021年,美國兩次按下暫停鍵;而2019年,中國投下關鍵反對票。六次沖鋒,五國輪流否決,仿佛一場精心編排的“五常接力賽”。
如此執著背后是印度膨脹的大國雄心。GDP超越英國后,印駐聯合國大使卡姆博理直氣壯宣稱:“安理會結構不符合多極世界現實,新大國需要話語權!”更借G20主席國身份舉辦“全球南方之聲”峰會,拉攏125國卻唯獨排除中國,試圖自封為發展中國家代言人。
若印度真能破局,誰將讓位?美俄專家罕見達成一致——英國最有可能被踢出局。
從軍力看,2024年全球火力排行榜(不計核力量)中,印度已躍居第四,僅次于美俄中三國。而昔日“日不落帝國”的榮光早已褪色:海軍主力縮水至19艘主力艦,陸軍僅剩7.6萬兵力,國防嚴重依賴美國體系支撐。
當印度航母維克蘭特號海試時,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卻因軸故障趴窩港口——硬實力對比已悄然反轉。
外交獨立性更是英國的致命傷。從伊拉克戰爭到烏克蘭危機,倫敦始終緊跟華盛頓步伐。就連制裁決議都要先問白宮意見。這種“小弟”姿態,讓美俄都認為英國在五常中實際價值最低。
為何不是法國?答案藏在非洲雨林與太平洋島嶼間。法國通過法郎區與海外軍事基地,牢牢掌控著中非、西非等14國經濟命脈,在吉布提、新喀里多尼亞的駐軍更扼守印度洋航道咽喉。馬克龍高調推動歐盟戰略自主,其全球影響力遠非英國可比。
印度也嗅到危機,2024年突然在聯合國拋出激進提案:“既然印度沒有否決權,五常也不該有特權!”實則暗度陳倉——若廢權不成,便推動擴員。為此莫迪雙管齊下:向俄羅斯豪購20億軍火換取普京支持,又在東盟會議上對華示好,暗示愿從中印邊境撤軍。
印度的算盤終究撞上制度鐵墻。聯合國憲章第108條如銅墻鐵壁:修約需五常全票通過。2025年7月,秘書長古特雷斯提議廢除否決權,俄羅斯立即用否決權將其駁回,并冷斥:“你越權了。”
更深層阻力在于五常的共識。雖然美法支持擴員(美國提議增至11席),但對新成員是否享有否決權各懷鬼胎:美國堅持僅原五常保留,法國卻主張新常任國也應獲權。中俄則警惕擴員稀釋權力——在核心利益前,五常的團結超乎想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