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圍繞教育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當前,人類社會正經歷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發展不僅重塑著全球經濟結構和產業形態,而且深刻改變著人類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底層邏輯。在高等教育領域,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與深度應用正深刻重構我國高等教育新格局,推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系統性變革和根本性突破,成為賦能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已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競爭的優勢,是我國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要變量。
引領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人工智能作為數字時代生產力加速發展的重要標志,正在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的全面變革,重構人類社會的知識圖譜與能力框架,為高等教育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促使高等教育加快數字化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核心議程,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應實現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跨越發展。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在于通過數字技術與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重塑高等教育,這不僅關系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還影響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社會進步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即教學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級,也是教育理念、模式的重構和創新。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背景下,高等教育要通過系統推進“AI+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智能教育新范式,打造契合人工智能時代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重構高等教育生態系統
人工智能作為高等教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技術之一,帶來高等教育全方位、系統性、深層次的變革,促進教育生態系統的數智化發展。
人工智能引發教學模式革新。“人工智能+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景,還推動了教學模式的智能化變革。比如,以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等為代表的多種優質教育資源平臺,通過多模態數據采集與分析,可實現教學過程的全面數字化映射。這種數字化映射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構建了“數據驅動—精準診斷—動態優化”的教學新范式,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智能化革新。
人工智能驅動個性化學習模式構建。人工智能依靠大數據、算法和自適應系統為學生打造個性化學習模式,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興趣愛好,還能實時收集和分析學生的行為數據、學習表現,調整學習內容和節奏,精準配置學習資源,構建學生學科知識圖譜,其本質是促進教育公平。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學生個性化學習從傳統課堂的“有限實踐”邁向更系統化的未來教育模式,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人工智能促使教育評價體系走向多維立體化。人工智能推動了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加快了教育評價實踐模式的創新:從過程性評價向實時化、全景化的挖掘性分析轉型;從傳統考試制度側重結果性評價向多指標、多主體、多場景的多維教育評價標準轉型;從傳統發展過程診斷性評價向全周期精準預測性評價轉型等。教育評價實現了“經驗決策”向“數據驅動”的躍遷,更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
人工智能開啟高校管理服務育人新篇章。高校通過引入先進的智能技術,打破了傳統高校管理服務育人模式的局限,實現了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能夠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比如,高校從招生錄取、教學管理到校園平安建設等各環節,都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與共享,促使各部門之間協同合作更加順暢高效,真正讓高校管理服務育人效能得到提升。
催生中國高等教育范式構建
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要逐步構建以服務國家戰略導向為目標、以高質量育人為核心、以體現中國特色為理念的“中國范式”。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遵循。高等教育要以此為指導原則,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重新定義人的知識和能力價值,注重對學生從知識技能積累轉向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智能、開放、包容的育人新生態,加速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進程,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求、能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質量人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重構教育公平新范式。教育公平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價值目標。教育公平的實現需要多措并舉、協同發力,尤其是數字技術的賦能。比如,我國教育部實施“慕課西部行計劃”以來,始終堅持將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作為推動教育公平發展的關鍵手段和載體。這不僅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生動實踐,也是推動教育公平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總之,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通過資源供給的系統化和集成化,讓優質教育資源更廣泛地惠及每一位學生,為實現更高質量的教育公平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領航教育強國戰略引擎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高校要“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是高校的時代責任,而以人工智能領航,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使命。
從教育管理者角度來講,教育管理者應加強頂層設計、多措并舉、協同發力,出臺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規劃,明確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倫理治理等關鍵領域的發展目標和規章制度;完善配套政策和激勵機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高校人工智能科研創新、實驗室建設、教學資源開發和教師培訓等;從戰略設計者、資源調配者和風險防范者角度為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保障與支持。
從高校角度來講,高校要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優勢,加快探索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深度應用,從教育理念、培養模式、管理機制、隊伍建設、評價體系等多個維度開展深層次、系統性變革,構建“AI+”教育體系,推動教學內容、學習方式、人才培養、辦學形態的轉變,以數字化促進高等教育新發展。
從教師角度來講,人機協同將定義未來教育新形態。教師應在思想上明確人工智能對教師角色的重塑,明確人工智能不應被視為教師的替代者,而應作為“認知增強伙伴”。這種“人類主導—機器輔助”的協作模式既保持了教育的人文關懷,又提升了教學科學性。因此,高等教育將形成教師、人工智能、學生三方互動的“教育三角”,在保持教育本質的同時釋放技術紅利,讓教師有更多精力用于對學生的引導、啟發和科研的創新,做到啟智鑄魂、潛心研究,助力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從學生角度來講,學生既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受益者,更是推動未來教育創新的建設者。人工智能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學生應主動學習人工智能技術,掌握基礎數字工具,建立人工智能知識體系,提高數智素養,構建數據安全意識,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核心能力,成為“AI高階駕馭者”,并在教師指導和人工智能工具輔助下,培養自身創造力、跨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以及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者系東華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