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2025年7月1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四國外長于華盛頓宣布啟動“關鍵礦產合作倡議”,公開表示要構建獨立于中國的稀土全產業鏈,涵蓋開采、精煉到供應各環節。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強調,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礦產資源,日本具備先進技術,印度有資源潛力,美國負責制定規則,四國欲借此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特朗普(資料圖)
盡管四國在資源和技術上各有優勢,但全球近八成稀土精煉產能集中于中國,形成難以逾越的產業壁壘。以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為例,其作為中國之外少有的稀土分離企業,2025年嘗試提煉氧化鏑時,僅產出少量樣品,量產進程緩慢。美國雖有研發實力和礦山資源,日本具備高端制造技術,印度擁有豐富礦產儲備,卻均缺乏將稀土從礦石轉化為可用材料的關鍵精煉能力,這成為四國聯盟面臨的核心難題。
2025年4月起,中國對釓、釤、鋱、鏑等7種中重稀土產品及磁性材料實施出口管制,要求出口時說明用途、申報最終用戶并提供全流程證明。此措施效果顯著,不到一個月,美國磁性材料進口量下降,軍工訂單因原材料短缺而延期。6月初,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承認形勢嚴峻,隨后美方向中方提出談判,希望放寬出口審查,雙方在日內瓦、倫敦的談判中,中國提出“半年一次評估機制”和“全鏈用途追蹤”,為后續協商奠定基礎。
與四國聯盟成立同日,中國修訂后的《礦產資源法》正式生效,這是該法29年來的首次大修。新法將稀土產業鏈從勘查、審批、開采、運輸到出口全流程納入國家統一調度,明確國家可根據戰略需要對特定礦種優先配置資源、統一審批和征收用地,企業無需再多頭申請,可走“探采直通車”。同時,配套的“全國礦產審批平臺”上線,實現全國稀土項目一個入口、一張表單、一次審批,全鏈路監控與動態調度,標志著中國稀土資源從市場邏輯轉向主權邏輯,成為國家級戰略資產。
四國聯盟表面團結,內部卻因貿易等問題矛盾重重。日本與美國在農產品關稅問題上分歧嚴重,美國威脅對日本商品加征30%-35%的關稅,日本則明確表示不會犧牲農業利益;印度在配合美國對中國鋼鐵加征關稅的同時,為保護本國農業和乳制品產業劃出紅線;澳大利亞雖在稀土資源上與美國合作,卻因擔憂美國退出“奧庫斯”協議,與中國保持密切互動,聯盟內部信任度受損。
從技術層面看,中國經過三十年積累,擁有成熟的稀土精煉技術和完整產業體系,而四國在該領域技術儲備不足,新建精煉廠不僅面臨技術難題,還需滿足嚴苛的環保標準,建設周期長、成本高。例如,美國加州的稀土精煉廠建設多年仍處于審批階段,日本的深海稀土開采項目因技術和成本問題難以推進量產,印度更是缺乏足夠的技術和人力來開發本國稀土資源,四國想在短期內突破中國的技術壁壘幾乎不可能。
魯比奧(資料圖)
中國的出口管制和法律修訂,使全球稀土供應鏈面臨調整。美國等依賴中國稀土的國家在軍工、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領域受到沖擊,企業生產成本上升,供應鏈穩定性受到考驗。而四國聯盟的組建雖意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因其內部問題和技術短板,可能導致全球稀土供應出現階段性緊張,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節奏。
中國通過法律和管制措施,將稀土產業提升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實現了對稀土資源的全鏈條掌控。在未來的國際博弈中,中國擁有成熟的產業體系、強大的技術儲備和完善的法律保障,具備足夠的籌碼應對外部挑戰。而四國聯盟若無法解決內部利益分歧和技術成本問題,其“去中國化”的目標將難以實現,全球稀土格局可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中國主導、多方參與的局面。
稀土(資料圖)
此次印太稀土聯盟的成立與中國的應對措施,標志著全球稀土領域的博弈進入新階段。四國聯盟的前景充滿變數,中國則以堅定的行動捍衛了自身的資源安全和產業優勢,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占據主動。未來,稀土領域的競爭與合作將更加復雜,各國需在安全與發展之間尋求平衡,而中國的戰略布局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產業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