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 若
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7日宣布了首批14個國家和地區的新對等關稅稅率,其中日本、韓國皆為25%,南非為30%,印尼為32%,塞爾維亞為35%,老撾和緬甸為40%,各自的對等關稅稅率與4月的相比,差別不大。臺灣不在首批名單中,島內為此相當焦慮。
臺“行政院”8日證實,尚未接獲對等關稅的通知。臺灣中時新聞網8日報道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經貿談判總代表楊珍妮等當局談判團隊成員,目前正在美國就關稅議題與美方持續協商。臺灣聯合新聞網8日報道稱,臺美關稅協商進入關鍵時刻,賴清德7日深夜與在美國的談判團隊視頻50分鐘,要求必須維護臺灣在科技、安全、糧食等多元領域的權益,“臺灣雖未入首波名單,但持續積極斡旋。”這番表態在社交平臺引發網友熱議。多數網民對民進黨當局的談判成效感到悲觀,直言“守住底線,關稅就很難看。守不住底線,7·26(大罷免投票日)就很難看。”還有網友質疑稱“最后一天才討論,那前面幾十天都在干什么?”還有網友呼吁,“臺灣硬起來吧,跪舔也是32%,不如反抗一下。”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措施,臺灣的稅率為32%,不過美國隨后宣布有90天的暫緩期。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干事長吳思瑤8日稱,首波名單都是在談判上不順遂、進展受限的國家和地區,“我方會努力到最后一分鐘。”
不過島內多數輿論都不樂觀。臺灣聯合新聞網8日報道稱,看到向來最聽話的日本稅率也高達25%,臺積電重要供貨商家登精密的董事長邱銘干直呼不妙。他說,臺灣對等關稅稅率要低于日本的概率恐怕不高,在“護島神山”已提出對美千億美元的投資后,若還高于25%,則有被當成奴婢對待的態勢。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推測,臺美談判觸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臺方不愿意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二是,臺方不愿意大幅調降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稱,臺灣恐怕很難談到好條件,從“越南經驗”來看,臺灣恐免不了對美零關稅,可換來的也可能僅是原來的關稅減半多一點,能談到13%—14%就很不錯了,但這對農業及其他出口產業仍是嚴重沖擊。
島內經濟學者吳大任推估,臺美談判不順,應該卡在農業,美國應該會要求臺灣全面開放農業,這對島內農業發展非常不利,不僅關系到民進黨中、南部農業縣市支持者的生計,也可能影響大罷免結果,因此談判團隊不想對美國所有要求讓步,導致雙方談判陷入膠著。
島內學者張競8日撰文稱,賴清德7日夜里召集高層討論關稅,可推斷情況并不樂觀。而美方在談判最后階段突然對臺施壓,顯然是精準掌握臺灣社會政經脈動,更是理解賴清德面對大罷免,若有任何政治失誤,其政治謀略全盤皆輸,實為賴清德不可承受之重,因此乘虛而入提出高關稅要求。文章說,看目前情勢發展,確實不妙,“臺灣鄉親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臺灣聯合新聞網8日稱,臺灣在談判前就讓出所有籌碼,“在談判桌上,我們到底還能亮出什么讓美方滿意的籌碼,又能不能因此獲得比日韓更好的待遇,攸關臺廠的出口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