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屆中國樂手文化藝術節上,中央民族歌舞團阮演奏家馬蘭花圍繞“以阮為鏡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展開深度演講,系統梳理了阮的千年發展脈絡,揭示了這件古老樂器背后承載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生動注腳。
阮的千年演變:從邊疆樂器到文化使者
馬蘭花自幼習樂,師從中國音樂學院魏蔚教授,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一屆民族樂器獨奏比賽”中阮青年專業組金獎。并入選“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計劃”“國際藝術人才計劃”。阮作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彈撥樂器之一,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于其起源,學界存在外來說與中原說兩大分支,其中中原說又細分為弦鼗說與烏孫說。弦鼗說是相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修筑長城時,北方軍民將用于娛樂的鼗鼓改良為帶弦的樂器“弦鼗”,成為阮的雛形;而烏孫說則可追溯至西漢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劉細君公主和親烏孫,所攜樂器中可能包含現代阮的前身,這一說法在晉人傅玄《琵琶賦·序》中留有記載。
進入古代發展階段,阮的命運隨時代更迭起伏。西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因與阮的深厚關聯,使這件樂器聲名遠播,南京西善橋古墓出土的磚刻畫中,便留存著阮咸彈奏阮的生動形象。隋朝時,《隋書·音樂志》明確記載秦漢琵琶(即阮)在清商樂中占據核心地位,被譽為“華夏正聲之器”,可惜至初唐一度失傳。盛唐時期,蒯朗在古墓中發現一把身正圓的銅器,后經元行沖考證屬“阮咸所作器”,從此阮不僅在中原復興,更東傳至東瀛,如今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珍藏的唐代螺鈿紫檀阮咸,便是當時文化交流的見證。宋代,宋太宗主導改革五弦阮推動其復興,雖留下豐富樂譜卻遺憾失傳;元明清時期,阮逐漸退出音樂舞臺中心,樂器形制縮小,音域與音階受限。
近現代以來,阮迎來復興曙光。1999年,魏蔚教授創建中國阮咸樂團,聲部編制為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音域擴展至5個半八度。如今,阮的表現形式除獨奏、重奏還有阮與交響樂團協奏等創新形式,如中阮協奏曲《味道還在》(溫展力作曲)便展現了傳統樂器與現代藝術的碰撞。
以阮為媒: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生機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瘪R蘭花在演講中強調,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均對傳統文化傳承作出重要部署。由此,她圍繞阮進行傳統文化的推廣和活化發展,將《詩經》中的《鹿鳴》等經典篇目重新編曲演奏,讓古老的樂譜在阮音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程中,樂器也擔任著重要角色。北京市文聯和中央民族歌舞團共同出品的《人民的非遺》主題音樂會以及中央民族歌舞團與中國唱片公司合作推出的《人民的非遺》全景聲專輯,都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從秦漢邊塞的弦音到當代舞臺的交響,阮的千年回響不僅是一件樂器的興衰史,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的生動寫照。正如馬蘭花所言,這些承載著文化基因的樂器與古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必將在代代相傳中奏響更嘹亮的時代強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