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MISA不夏天,又一年的上海夏季音樂節(簡稱:MISA)如期而至。在城市的喧囂和酷暑中,偶然聽到了香港青年作曲家梁皓一為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植物園所作的《樹》,仿佛是一次心靈的遠行,讓我在音符構筑的森林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梁皓一是中國香港新生代的作曲家,以其多元創作領域和鮮明的音樂敘事風格嶄露頭角,代表作橫跨電影配樂、交響樂及游戲音樂,被譽為“聲音影像化”的創作者。《樹》由上交和上海植物園聯合委約,充分契合了今年上海夏季音樂節主題“寫給未來”,用音樂助力地球環保事業,架起連通未來的橋梁。
音樂的開篇部分,木魚顆粒狀的敲擊如露珠墜葉,海洋鼓震顫出林間風的呼吸,小提琴與長笛以三度疊置的顫音織就鳥雀啁啾的聲網。大提琴低吟的G弦獨奏,是古樹年輪里沉淀的晨昏記憶。這一切如春風拂面,開場的輕柔如晨曦中的薄霧,環繞著沉睡的樹,那是自然初醒的寧靜。隨著旋律的推進,樹木的輪廓逐漸清晰,它們的根系在土壤中蜿蜒,汲取著大地的養分,枝葉在陽光下舒展,進行著光合作用,為世間提供清新的氧氣。這讓我想到,每一棵樹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綠色根基。它們默默地守護著環境,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正如 “綠水青山” 所代表的自然財富,給予我們健康的生活環境和持續發展的希望。
曲中靈動的旋律仿佛是樹在微風中的輕舞,展現出它們的生機與活力。樹木的生長是一個漫長而堅韌的過程,從一粒種子破土而出,到參天大樹傲然挺立,歷經風雨卻愈發蒼翠。這與我們追求經濟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音樂中伴隨著螺旋鈸鋸齒般的銳響撕裂聲場,低音提琴群以半音階爬行模擬電鋸轟鳴,定音鼓模擬倒木撞擊大地的悶響。豎琴刮奏象征年輪斷裂的剎那,銅管組不協和音塊堆疊出機械的冷酷行進。曾經,我們在發展的道路上,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過度砍伐森林、污染河流,破壞了生態平衡,換來的只是暫時的繁榮。然而,當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我們才恍然大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理念深刻地揭示了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保護好生態環境,就像是在培育一棵“搖錢樹”,它會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回饋我們,發展生態旅游、綠色農業等產業,讓經濟在綠色的軌道上穩健前行。
當音樂進入高潮,強烈的節奏如同暴風雨中樹的抗爭,它們堅韌不拔地面對自然的考驗,不屈不撓。這何嘗不是我們在環保道路上應有的姿態,面對困難與挑戰,我們要像樹一樣堅定信念,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修復生態、防治污染,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每一個音符都在敲打著我的心靈,提醒著我們肩負的責任。我們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金山銀山,而要致力于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尾聲的悠揚如同夕陽下樹的剪影,寧靜而深沉。閉上眼睛,仿佛能看到樹木在歲月中靜謐地生長,見證著時代的變遷。這部由五個樂章組成的交響詩,以一種強有力的音樂敘事方式,展現了自然的脆弱性與人類救贖的可能性,叩問了現場的每一位聽眾。《樹》發出了激昂的吶喊:環境保護不是束縛經濟發展的枷鎖,而是通向長久繁榮的必由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我們應當踐行的信念。讓我們在聆聽自然的旋律中,攜手共進,守護好每一棵樹、每一片綠水青山,收獲真正屬于我們的金山銀山,讓子孫后代也能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聆聽大自然的美好樂章,享受可持續發展的碩果。
原標題:《新民藝評丨茅亦銘:在MISA 聆聽一棵“樹”的呼喚與心聲》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沈毓燁
來源:作者:茅亦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