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的武漢市,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市中心交匯,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因此被譽為“江城”。長江在武漢市域流經的長度為145.5千米,漢江在武漢市域流經的長度為62千米,并且市域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其生態優美,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武漢市所處的地理位置還是我國的經濟地理中心,不僅擁有絕佳的區位優勢,不僅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而且還可以直航全球五大洲,享有神州通衢之名。
歷史上的武漢因其夏季氣溫炎熱,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譽為“火爐”城市。中國的“火爐”城市這一稱呼主要源于其夏季高溫高濕的氣候特征。這一稱呼最早可追溯至民國時期,當時長江流域的重慶、武漢、南京、長沙;或者是重慶、武漢、南京、南昌因夏季氣候炎熱而被并稱為“四大火爐”城市。武漢市因為地處江漢平原上,因此水域面積廣闊,夏季的高溫伴隨水汽蒸發導致其濕度極高,因此就形成了類似“蒸籠”的悶熱環境。這種氣候特征在歷史上被放大為“火爐”一樣的現象。 ?
武漢市是怎樣退出為爐城市行列中的呢?這主要是依靠持續的城市綠化建設和生態治理:武漢市通過“樓退綠進”的策略,將城市內的核心區域改造為生態公園,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1997年的31%提升至2016年的39.6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985年的1.8平方米增至2016年的11.21平方米。高架橋、地鐵線路等公共設施上廣泛種植攀爬植物和盆栽,有效利用空間增加城市綠量。 ?長江、漢江交匯的獨特地理環境使武漢擁有豐富的水域資源。通過湖泊治理和河灘綠化,水域對氣溫的調節作用顯著增強,尤其在夏季通過水汽蒸發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
特別是在2010年起武漢市開始實施《武漢市綠化條例》,劃定生態控制線,將綠化納入城市規劃體系,確保綠地不被侵占。2024年數據顯示,武漢人均綠地達10多平方米,植被通過蒸騰作用使地表溫度下降約1.3℃/5%覆蓋率。當然也隨著氣象觀測技術進步和互聯網普及,國際國內對“火爐”城市的評判標準比以前更科學,更實際。因此,根據2022年國家的權威氣候數據顯示,武漢市已經退出了我國傳統的“四大火爐”城市名單,而且武漢市的高溫日數統計顯示其排名逐年下滑。 ?歷史上的武漢雖然有“火爐”城市之譽,但這一“火爐”標簽卻并未阻擋外地人前來武漢工作與定居。
武漢市是怎樣退出傳統的全國“四大火爐”城市行列中的呢?通過“樓退綠進”策略,將核心區域改造為生態公園,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1997年的31%提升至2016年的39.6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985年的1.8平方米增至2016年的11.21平方米。高架橋、地鐵線路等公共設施上廣泛種植攀爬植物和盆栽,有效利用空間增加綠量。武漢市還通過長江、漢江交匯的豐富水域資源,通過湖泊治理和河灘綠化,水域對氣溫的調節作用顯著增強,尤其在夏季通過水汽蒸發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2024年數據顯示,武漢人均綠地達10多平方米,有效地降低了城市的高氣溫。
中國目前的四大火爐城市分別是重慶、福州、杭州、南昌。但很多人很戀“舊”,總認為武漢還在四大火爐城市之列,因此在武漢城市人口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后,就有些質疑:武漢是“火爐”城市,為什么很多外地人卻偏偏要去武漢工作定居呢?這些年,武漢市的常住人口數量增長速度非常快,城市人口已經達到了1380.91萬人,作為“火爐”城市,武漢城市的人口增量不合常規。其實武漢是“火爐”城市已經成為了歷史,在“聯合國人居署”發布的《2024-2025 亞洲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廣州武漢是中國唯二進入前十名榜單的城市,這就是現在很多人偏偏要來武漢工作定居的核心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