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交通、緩解停車難、提供活動空間、增加綠化景觀……北京城市橋下的“消極空間”正在悄然變身,全國很多城市也在進行微更新、微改造。如何通過城市“微”改變,打造民生“新體驗”?城市微改造,又如何進一步解決公共服務的痛點?
《新聞1+1》連線北京市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共創專委會副主任侯曉蕾,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鄭德高,帶來分析解讀。
城市更新和微改造
為什么先從橋下空間入手?
北京對橋下空間的治理不是對一座橋,而是連續三年對城市所有的橋下空間都進行治理。城市更新和微改造,為什么要先從橋下空間入手?
北京市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共創專委會副主任 侯曉蕾:橋下空間作為一個切入點,其實特別契合了當今城市發展的階段,因為城市現在從原來快速化發展的增量階段,現在已經進入到存量發展階段,這個存量發展階段實際上是微更新和精細化治理的階段。
不光是橋下,其實所有的小微空間,包括一些閑置空間,它們都有潛力發展成為人們可利用、可活動、可使用的一系列空間,所以橋下空間作為小微空間和閑置空間的代表,它的激活和利用提升作為整個城市剩余空間的提升代表,橋下空間的更新可以帶動很多空間的挖潛提升。把橋下空間作為所謂的畸零空間、“灰色空間”的提升,就能極大增強城市的治理水平,同時增強公共空間的利用水平。
橋下空間的利用
有何標準?
這么多橋,是不是每座橋底下的空間都能夠被利用起來?在做出判斷的時候標準是什么?
侯曉蕾:就北京而言,每座橋都有每座橋的特色,它的特點、空間布局、功能定位都不一樣,我們主張從城市的整體空間布局出發,考慮整個城市規劃的定位。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之后,講求一橋一策,進行精準化定位,結合周邊空間布局銜接的功能需求,以及周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對橋下空間進行整體診斷。在診斷提升的基礎上,進行一橋一策的規劃設計以及策略制定。在此基礎上,提升整個橋體及其附屬空間的整體空間功能,同時全方位提升橋下空間的利用可能性。
利用好橋下空間的同時
如何最大程度保證安全?
橋下空間往往是四面八方車、人最匯集的地方,怎么能把它利用好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證安全?
侯曉蕾:所有橋下空間的第一屬性就是要滿足交通上的安全可達性,對所有的橋下空間要進行一橋一策的制定,綜合考慮進行整體提升,判斷有一個大概的順序:
- 第一,考慮它的安全可達,進行整體城市慢行系統的銜接。
- 第二,對橋體整體生態性,包括整體橋體美觀性提升。
- 第三,從人的角度出發,對它進行功能性的激活和提升,滿足周邊居民活動休閑等需求。
城市“微治理”
如何托舉大民生?
北京市優化橋下的空間,還有一些其他地方通過把綠化帶變大變小來調整交通,怎么看城市在這些方面的思路和探索?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鄭德高:現在城市確實進入到城市更新的時代,城市更新時代意味著我們要更加精準化、精細化設計,精準化建設和精細化治理,圍繞小微空間來做大文章,其實就是小空間、大民生的問題。就是要圍繞老百姓身邊的這些短板弱項來做,包括停車難、休閑難,圍繞著小空間來做治理,就是一個更好的方法。
“沉睡空間”怎么改到
老百姓的心坎上?
把這些“沉睡空間”利用起來,關鍵是為誰讓它利用起來?怎么能夠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鄭德高:要弄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核心還是要堅持共建、共治、共享,要讓老百姓參與進來,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不是共建、共治、共享,做了老百姓可能還感受不到。所以還是要一起來做,一起來享受,一起來建設,一起來治理。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