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閔行奉賢的閔浦三橋,主橋540米,是全市唯一一座用電梯送騎車人上橋過江的大橋。可當年備受認可的首創設計,如今卻遭遇現實尷尬,現在每個工作日早晚高峰,騎車人過江得排隊一個來多小時,大熱天更是讓人吃不消,而如此長隊竟然是為了等電梯。
“6點40分出門,到這里等一個小時起步!”一位非機動車主無奈道。另一位更心急:“6點45分出發,8點半上班都遲到!”
清晨7點,閔浦三橋奉賢段入口,非機動車已經排起長龍,等待過江。過江為什么需要排隊呢?閔浦三橋于2020年底通車,在設計時就分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下層給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騎行者可從輔道搭乘電梯后進入下層通行過江。兩岸共設有16部電梯,每側4部上行、4部下行,騎車人可推車進電梯,每部能載6車6人。非機動車主說起從前:(人車)分離之前正正好好,基本上不用排隊的。
但情況很快發生變化,因為各地非機動車電梯內爆燃事故頻出,出于安全考慮,2022年,管理方要求搭乘電梯必須人車分離,每部電梯載6輛車,人則需要搭乘另一部,運輸效率自此大打折扣。記者潘窈窈現場了解:車主們先得把車子停在這個專用電梯的上面,要等所有的車子停好之后,然后人車分離。我們可以看到人乘的電梯,其實里面是很空的。到了上方6輛車一輛一輛車取出來,也需要花一定的時間。
記者實測發現,人車分離后,單側上行電梯四部,兩部運人、兩部運車,每一輪可以走12人12車,上行3分鐘,然后空載下來。再加上停車找車的時間,一小時電梯最多跑個17趟,能走200輛左右。而根據管理方測算,早高峰兩小時,單向有過江需求的非機動車,至少在1000輛,人車不分離時,每小時基本能運到500輛,消化速度較快。但人車一分離,兩小時總共也就運400輛,運力直接降了60%,這也就難怪車主們 排隊一等就是半小時一小時。
“人車分離后,時間長的不得了。”面對動輒近一小時的等待,一些趕時間的車主“實在來不及,就把車子放在對面”。
而這樣的長時間等待,每天還得有兩回:早上堵在奉賢這頭;到晚高峰,再到閔行那頭排隊。非機動車主無奈道:“早上排一個小時,晚上排一個小時,天天這樣。”
管理方也想過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閔浦三橋運維項目負責人胡彩旭解釋:試驗下來,現在隨機的兩部配對,(已經)是運力最大,而且速度最快的。
還有些車主不愿長時間等待,干脆豁出去 騎上了大橋上層的機動車道。
“小心!小心!”
盡管有警示標志,還有交警駐守,但每天鋌而走險與機動車“搶道”的非機動車,絡繹不絕。“橋上走7分鐘,等電梯要1小時!”一位非機動車主道出無奈,“我們也知道危險,靠邊走,但沒辦法。”閔行公安分局交管支隊五大隊民警馬秀軍擔憂道:“機動車跟非機動車都混在一起通行的話,是很危險的。”
也有車主提出,閔浦三橋雙向六車道,是否有可能,索性在機動車道這層 隔出一根非機動車道呢。有非機動車主提出建議:“像松浦大橋(上面)有電瓶車道,很暢通,很方便”
對此,交警和交管部門均表示,松浦大橋從設計時,從引橋的坡度坡長到橋面的設計,均符合機非同時安全通行的條件。但閔浦三橋設計的是機非分層通行,引橋段僅符合機動車設計標準,因此目前無法允許非機動車直接從引橋開上橋面。市交通委規劃處四級調研員王維鳳解釋:閔浦三橋引橋坡度是比較陡的,非機動車上下陡坡易引發制動失靈等事故,風險太大。
但針對當下閔浦三橋非機動車每天排長隊的實際,交通部門表示,已經在研究架設符合非機動車上橋條件的引橋的方案。“計劃做一對專用坡道,”王維鳳表示,“正加快工程方案推進,爭取盡早建成,讓兩岸市民更快捷過江。”
閔浦三橋的設計與開通,原本就是為了解決非機動車過江問題,設計時也可稱創新。但后續因為非機動車燃爆事故的發生,出于人身安全的考慮,才有了人車分離的調整,使得如今過這座橋時,安全和效率不得不成了一道選擇題。市交通委表示,非機動車引橋方案,已經在推進過程中,希望等待的時間能短一些,也請市民出行時做好預判,避免耽誤出行。
看看新聞記者: 潘窈窈,張羽飛,謝丹青
編輯: 朱玲敏,張予洋
責編: 徐笑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