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清誤我中華300多年,這個沒問題,我認同,我也批判大清。咱們現在領土,也是主要繼承清朝。
歷史,都有功與過,過錯,咱批判,功勞,咱點個頭就行,一切史,都是當代史,只要對咱有借鑒地方,咱借鑒就行。
到了明朝后期,國家疆域是大幅收縮,大約只相當于收復了幽云十六州的大宋。
大清在1644年入關,自帶了東北和內蒙的龐大領土。
到1660年,征服了整個中原;
到1680年,收回了鄭成功家族占領的臺灣;
到1690年,大清第一次打敗了準噶爾,把外蒙納入帝國疆域;
到1720年,再一次擊敗準噶爾,把雪域高原納入帝國統治之下。
到1750年,最終滅亡了準噶爾汗國,把整個西域納入帝國。
到了這個時候,咱們經常說的統治了漢、滿、蒙、回、藏的大清帝國終于全部整合起來了。此時大清帝國的領土接近于明朝末期的四倍。盡管后來晚清的時候又丟掉了不少,但剩下的領土仍然是明末領土的接近三倍。
今天的中國繼承的就是大清留下的疆域,可見大清為中國攢下了多么厚的家底。
既然大清征服了這么大的疆域,那就意味著治下的人口也是極為復雜。所以大清在不同的地方發展出了不同的統治術。
漢人為主體的中原地區是整個帝國最有錢的地方,所以這里主導著大清帝國的財政秩序。依靠這里龐大的財富,就可以養著大清的軍隊。大清統治者在中原以皇帝的身份出現,這是儒家所賦予的身份;在草原上則是滿蒙騎兵主導著整個帝國的軍事秩序,統治者在這里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現。
針對外藩——蒙古,它的戰斗力不是靠人多,而是靠蒙古騎兵的高度機動性。一旦把這個機動性給控制住,外藩蒙古就不會對大清統治構成威脅了。大清有一個非常高超的辦法,就是大力鼓勵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因為藏傳佛教都會從屬于某一個寺廟,牧民是可以移動的,但寺廟移動不了。信了教的蒙古游牧民,游牧半徑就被寺廟給固定下來了,就進入某種準定居狀態,高度的機動性沒有了,對大清就不構成威脅了。
康熙曾經說過:“一座廟勝十萬兵?!边@是實打實的勝過十萬兵。但是皇上還得想法再對藏區形成一種有效的統治,避免蒙和藏聯起手來。
怎么做呢?大清統治者除了是皇上和大汗之外,還有第三個身份,那就是文殊菩薩轉世,在藏傳佛教里獲得了一個特別高的地位。這樣,皇上憑這身份,對藏傳佛教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控制力。藏傳佛教可以說是在特殊意義上提供了帝國的精神秩序。
西域地區則是主導著整個帝國所需要的安全戰略空間。所以,清末重臣左宗棠要收復,被中亞冒險家阿古柏所割據的新疆時,就上書朝廷說:“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p>
漢、滿、蒙、回、藏這些個地方彼此之間,有著極為深刻的相互依賴、相互塑造的關系,以至于脫離開一方完全解釋不了另一方。它們共同構造了一部作為體系的中國史,直到大清,才把這些地方全都納入到同一個帝國之中。
漢、滿、蒙、回、藏各得其所,每個亞區域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這些區域也通過大清皇帝的多元身份而獲得統一,多元帝國實現了內在的均衡。
作為成體系的中國,到這時才完整地獲得其政治統一性,為今天的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大清皇帝成為超越于漢、滿、蒙、回、藏之上的天下共主,以皇帝的多重身份凝聚于一身為基礎,而把整個帝國統合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