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京制度,兩個朝廷不會亂嗎?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同時設立多個京城的情況相當普遍。比如,漢朝和唐朝都有著名的“兩京”制度: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到了北宋,更是把京城數量一口氣增加到四個,分別是西京洛陽、東京開封、南京商丘以及北京大名府。
不過,盡管這些王朝擁有兩個甚至更多的京城,最高的中央政府其實只有一套完整的朝廷機構。唯獨明朝比較特別:明朝不僅設立了南北兩個京城,而且不僅北京有一套完整的朝廷機構,南京同樣也設有一套人員齊全、職能完備的行政團隊——南京的六部體系同樣完備。
那問題來了:在明朝,這套存在于南京的“朝廷”究竟是做什么的?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便將都城定于南京——這座坐落于長江以南的大城市,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將都城長期設在長江以南的大一統王朝的首府。朱元璋的最初規劃是,明朝的都城永遠駐扎南京,而北方邊疆及與北元(蒙古勢力)交界的重地,則由藩王負責鎮守。
但朱元璋駕崩后,建文帝繼位,隨即爆發了與燕王朱棣的內戰。最終,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建立了永樂朝。
永樂朝一成立,朱棣便開始考慮遷都。一方面,他不放心南京還有建文朝遺留的殘余勢力,隨時可能威脅到自己;另一方面,朱棣意識到自己奪位的特殊歷史背景,決定不再沿用藩王守邊的舊制,畢竟不直接掌控邊疆,防務就難以穩固(北宋的失敗就是教訓)。
為此,朱棣提出了“遷都北京,強化邊防”的絕妙改革方案。朱元璋父子本就富有改革精神:朱元璋當年廢宰相,皇帝親自兼任宰相大權,而朱棣則將皇帝的權力進一步擴展到最高邊防指揮官的層面,力求親自坐鎮邊疆,與北元勢力正面交鋒。
不過,朱棣雖是篡位者,為鞏固統治,他不敢完全推翻朱元璋的政策。于是,他別出心裁地保持南京作為名義上的“陪都”,且賦予南京一定的行政權限:將朝廷一分為二,主體朝廷(北京)全面統治全國,而南京的“留守朝廷”主要負責南直隸地區,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等地。(南京戶部的管轄范圍甚至更廣)
南京朝廷的組織架構基本與北京朝廷相同,六部俱全,官員人數充足。
但實際上,南京六部雖具備行政功能,但更多時候只是個“養老院”。畢竟,真正的朝廷權力和決策中心只有北京。南京朝廷既無皇帝掌控,也無內閣領導,其權力遠遠不及北京正統朝廷。
南京六部的官員主要有兩種來源:
一是朝廷里的老干部和退休官員,他們工作量不多,但仍需要有個名義上的職位,南京六部成了他們安享晚年的場所。
二是那些在北京朝廷“混不下去”的人員,或是得罪了權貴,尚未被完全革職,便被調到南京“放養”,實則被邊緣化。
所以,簡單來說,南京六部既是朝廷的“養老院”,也是“廢料倉庫”。對于想要安心退休的官員來說,調任南京是福氣;但對于想大展拳腳的人來說,去南京工作無疑是被“冷落”的一種煎熬。
不過,南京六部也曾有過被“重用”的歷史時刻。
話說崇禎皇帝晚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的北京朝廷徹底崩潰,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朝。
當時北京的朝廷垮臺了,但南京的六部依然完整存在,且官員們都具備豐富的行政經驗。理論上,南京六部完全有能力接替朝政,擁立新皇帝,順利實現朝廷權力的無縫轉移,并組織力量抵御李自成的南下攻勢。
更何況,南明政權的這種存在,遠比東晉、南宋時代起步時要強大得多。東晉剛立時,西晉唯一的朝廷被匈奴徹底擊潰,南宋建立時,北宋朝廷也被金人一網打盡,重新組建朝廷人才嚴重匱乏。
南明則不用擔心人才問題,南京六部的人手早已備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