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起劉伯溫,大家基本都知道,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輔佐朱元璋打天下,那是響當當的傳奇人物。
但你聽說過只跟他差一個字的“毛伯溫”嗎?這人厲害得連嘉靖皇帝都親自給他解戰袍!
一個文官,能讓皇帝做到這種地步,靠的那可是真本事。那他到底干了啥,讓皇帝這么看重?
皇帝的心思
嘉靖十五年,也就是1536年,朝廷里發生了一件喜事——皇子降生了
按照慣例,皇帝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天下,包括哪些藩屬國。朝廷官員一查賬本,發現了個問題:安南已經好幾年沒來朝貢了
這事要擱在別的皇帝身上,可能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過去了。
嘉靖不一樣,這人性格本來就刻薄,又剛剛經歷過大禮議的風波,正需要立威。安南不來朝貢,這不是打臉嗎?
嘉靖查了查安南的情況,發現那邊亂得很。
原本的黎朝被一個叫莫登庸的權臣給顛覆了,這家伙自立為王,建立了莫朝。黎朝的殘余勢力不服氣,又扶持了個黎莊宗出來,兩家打得不可開交。
皇帝心里盤算:這不是個好機會嗎?
安南內亂,正是出兵的時候。打贏了,既能恢復中國對安南的直接統治,又能在朝臣面前展示自己的威風。一箭雙雕的買賣,何樂而不為?
朝廷里的大臣們對這事意見不一。
禮部尚書夏言和兵部尚書張瓚是主戰派,認為應該趁機收復安南。戶部侍郎唐胄則堅決反對,說這是"割心腹以補四肢",得不償失。
嘉靖聽了各方意見,心里已經有了定數。
恰好這時候,黎朝的鄭惟撩派人來求援,這給了皇帝出兵的完美借口。嘉靖十六年,征伐安南的決定正式下達。
毛伯溫:一個會打仗的文官
說到毛伯溫這個人,在明朝官場上算是個異類。
他是正德年間的進士,按理說應該是個文弱書生,可這人偏偏對軍事有一套。
在朝廷決定征伐安南后,毛伯溫被任命為參贊機務,說白了就是軍師的角色。
毛伯溫接到任務后,沒有急著制定什么雄偉的作戰計劃,而是先仔細研究了安南的情況。
他發現,莫朝雖然篡位,但在安南還是有一定根基的。
黎朝雖然是正統,但實力已經大不如前。要想快速平定安南,不能光靠武力,還得動腦子。
他制定了一套三管齊下的策略。軍事上,采取穩扎穩打的方針,不求速勝,但求穩勝。
心理上,大力宣傳明朝的威德,讓安南百姓知道天朝上國的厲害。政治上,實行誘降政策,對愿意投降的莫朝官員既往不咎,甚至還有賞賜。
這套策略看起來平平無奇,實際上卻很有講究。
毛伯溫深知,安南雖小,但地形復雜,民風彪悍。如果硬打,就算能贏,損失也會很大。用計謀降服,既能減少傷亡,又能快速穩定局面。
嘉靖對毛伯溫的計劃很滿意,給了他相當大的自主權。名義上的主帥是咸寧侯仇鸞,但實際指揮權基本都在毛伯溫手里。
朝堂上的唇槍舌劍
征伐安南的決定一出,朝廷里就炸了鍋。支持的和反對的分成兩派,吵得不可開交。
夏言是主戰派的頭號人物。這人是個典型的鷹派,認為中國作為天朝上國,不能容忍藩屬國的不敬。
安南莫登庸篡位,又不來朝貢,這是對中國權威的挑戰。如果不加以懲治,其他藩屬國也會有樣學樣,到時候中國的威信就徹底掃地了。
張瓚的想法和夏言差不多,也認為應該出兵。
他從軍事角度分析,認為安南內亂正是出兵的好時機。如果錯過這個機會,等安南統一了,再想征服就困難了。
反對派的代表人物是唐胄。
這人比較務實,算了一筆經濟賬:征伐安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安南即使收復了,能帶來的收益也很有限。
更何況,安南地處南疆,管理成本很高。與其花大價錢去打這一仗,不如把資源用在國內建設上。
唐胄還有一個擔心:征伐安南會影響北方的防務。
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的蒙古部落,南征會分散國家的軍事資源,可能給北方邊防帶來隱患。
兩派爭論了很久,最終還是嘉靖拍板定案。
皇帝的理由很簡單:安南是中國的傳統勢力范圍,不能丟。莫登庸篡位不朝貢,就是對皇權的挑戰,必須武力解決。
兵進安南
嘉靖十九年,也就是1540年,毛伯溫率領大軍正式進入安南。
這支軍隊的規模不算很大,但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更重要的是,毛伯溫的心理戰和政治攻勢已經提前展開。
明軍還沒到安南,消息就已經傳遍了當地。
毛伯溫派人四處宣傳:明朝天兵是來幫助安南百姓恢復正統的,不是來侵略的。對于愿意投降的官員和將領,不僅既往不咎,還會根據情況給予封賞。
這套宣傳攻勢效果很好。
安南本來就有很多人對莫登庸的統治不滿,現在看到明朝大軍來了,紛紛選擇倒戈。莫朝的軍隊還沒開打,就已經人心渙散了。
毛伯溫進軍的節奏也很有講究。
他沒有急于求成,而是一步一個腳印,每占領一個地方,就立即開始安撫民心,收攏降軍。這樣做雖然速度慢一些,誕生在穩固,不會留下后患。
莫登庸看到這個情況,知道大勢已去。
他手下的將領紛紛投降,連自己的親信也開始動搖。最終,莫氏全族選擇了投降,莫朝就這樣不戰而敗。
毛伯溫接受莫氏投降后,立即著手改組安南的行政體系。
他將安南改為都統使司,直接隸屬于明朝中央政府。這樣一來,安南就從藩屬國變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域。
整個征伐過程進行得異常順利,幾乎沒有什么大的戰斗。
毛伯溫用智謀代替了武力,用政治手段達成了軍事目標。這場勝利讓嘉靖皇帝非常滿意,也讓朝野上下刮目相看。
君臣之間的特殊情誼
征伐安南成功的消息傳到北京,嘉靖皇帝高興壞了。這是他登基以來第一次對外用兵,而且還打了個大勝仗。
更重要的是,這場勝利證明了他的判斷是對的,也證明了他有能力處理重大軍政事務。
皇帝特別滿意毛伯溫的表現。這個人不僅完成了任務,而且完成得很漂亮。
沒有大量傷亡,沒有勞民傷財,就把安南問題徹底解決了。這樣的人才,不好好獎賞怎么行?
嘉靖為毛伯溫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句"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等你凱旋歸來,我親自為你解下戰袍
在古代,皇帝親自為大臣解戰袍,這是極高的榮譽,說明皇帝把這個大臣當成了自己人。
要知道,嘉靖這個人性格刻薄,很少對大臣表現出這樣的親近。他能為毛伯溫寫詩,而且用這么親密的語氣,說明他對毛伯溫真的很滿意。
毛伯溫回到北京后,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皇帝不僅給了他很多賞賜,還提拔了他的官職。毛伯溫推薦的萬達、張岳等人也得到了重用,這進一步證明了皇帝對他的信任。
這場征伐的成功,也讓嘉靖在朝臣中的威望大大提升。
大禮議之后,很多大臣對這個年輕皇帝還有些不服氣。
安南之戰的勝利,讓大家看到了皇帝的能力和魄力,對他的認可度明顯提高了。
《——【·結語·】——》
毛伯溫征伐安南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場軍事行動,實際上卻是一場政治豪賭。
嘉靖皇帝賭的是自己的威望和判斷力,毛伯溫賭的是自己的前途和性命。
幸運的是,他們都賭贏了。這場勝利不僅解決了安南問題,也讓嘉靖新朝站穩了腳跟。
不過隨著嘉靖后期沉迷修仙,對南方的控制逐漸放松,安南最終還是以藩國的身份存在。一場看似完美的征服,最終還是回到了原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