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楊曉彤 7月8日,“教育領導力與未來教育:創新、融合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廣州)-俄羅斯友好城市教育交流活動在清華附中灣區學校舉行。此次活動通過專題演講、圓桌對話、姊妹學校簽約等形式,進行跨文化的深度對話,共探教育合作新路徑。
活動上,喀山第51中學與廣州市實驗外語學校、喀山第132中學與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喀山第9中學與廣州外國語學校簽署締結姊妹學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實驗中學與莫斯科二十一世紀綜合學校、喀山市第187中學簽署教育深化合作協議。
現場締結了3對姊妹學校。
凝聚教育共識
推動中俄教育合作實踐向新發展
廣州市政府外辦有關負責人表示,俄羅斯是廣州締結友好城市關系最多的國家之一,分別于2002年、2012年與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喀山締結友好城市關系,于1997年、2014年、2021年與哈巴羅夫斯克、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締結友好合作交流城市關系。
自締結友好關系以來,中俄城市間互動頻繁,在文化、體育、經貿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合作。依托友城合作平臺,廣州與俄羅斯友城間的青少年交流與教育合作已逐漸成為中俄地方合作的亮點之一。
多年來,先后舉辦了中俄“兩國六城”青少年線上國際象棋賽、中俄“兩國六城”城市推介、中俄青少年繪畫展等活動,并多次組織廣州中學生藝術團組赴俄演出。
3所學校簽署教育深化合作協議。
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學明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中俄在師生互訪、課程共建、學術研討等方面持續深化合作,結出了累累碩果,成為中俄友好城市教育交流的典范。他表示,創新,是教育的永恒心跳;融合,是教育的時代強音;可持續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本次交流活動以“教育領導力與未來教育:創新、融合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立意深遠,契合時代發展需求。
“我們要以深邃的遠見導航未來,以無畏的勇氣擁抱變革,以融通的智慧促進共生,以堅定的仁愛奠基長遠。希望中俄雙方能進一步深化理解、凝聚共識、攜手同行,匯聚成推動中俄友誼向著更美好未來堅定前行的磅礴力量。”陳學明說。
“我們期待通過此次活動,開啟新一輪校際合作協議,并通過參觀廣州市學校汲取教育教學以及校園建設經驗,推動中俄教育合作實踐向新發展。”喀山市教育局副局長阿爾蘇·尼亞佐夫娜·比克托娃說。
共同面對數智時代浪潮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教育效能
在數智時代浪潮下,中小學如何進行探索與實踐?
清華附中灣區學校執行校長程惠云在演講中提到,學校在“數智賦能+人文浸潤”教育生態構建上成果初顯。學校不僅通過融入式課程、講座提升師生數智公民素養,開展“心動課堂”強化人文關懷,還借助AI技術創設沉浸式學習場景,打造“清灣君子”德育品牌。
清華附中灣區學校執行校長程惠云。
在重構教育模式方面,學校引入智能化學習平臺等助力個性化學習,推動教師從“使用者”向“設計師”轉變,探索“人機協同發展”新模式。
同時,程惠云表示,數智技術應用需警惕潛在風險,如平衡技術與教育本質、防止技術霸權、保障數據隱私等。
圓桌對話環節,中俄兩國六位校長圍繞“教育領導力與未來教育”展開深度交流。
面向未來,學校應如何培養教育領導力和學習者?莫斯科21世紀綜合學校校長庫利琴科?斯維特蘭娜認為,領導者應具備高水平的戰略思維以及全球視野下的學生發展觀,激勵團隊創新教學,建立持續專業發展的的體系。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歐衛國表示,培育面向未來的學習者,需超越傳統知識傳授,構建以?核心能力為支柱、全球視野為根基、技術適應力為引擎?的綜合培養體系。
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教育不僅面臨著機遇,還要應對諸多挑戰。喀山第51中學校長哈澤耶夫·魯斯泰姆·艾拉托維奇提出,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夠實現學習路徑個性化定制、提供教育動態全景分析以及優化行政事務管理效能等,但技術僅為工具,無法承載人格塑造、文化傳承與倫理培育之重任。
廣州外國語學校校長彭斌表示,教師需要思考如何發揮人工智能所長來提升教育教學的效能,引領學生主動擁抱人工智能的同時,堅守教育的本質是愛的喚醒與傳遞,讓技術具有人性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