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新疆新星7月9日電 (史玉江 孫榮)夏日,天山南北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景象。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新星市黃田農場一連棉田里,植棉戶姚艷武和徒弟蔣先振俯身查看滴灌設備,確保出水頻率均勻穩定。
新疆兵團的智慧棉田。史玉江 攝
新疆是中國優質棉主產區之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之際,記者隨“資深”棉農姚艷武,探尋一位普通植棉人背后的不凡故事,感受新疆棉花種植業的變遷。
從“門外漢”到“行家里手”
“師父,我聽說有款‘藥’在滴灌時使用不但能促進生根,還能提高棉花質量,是嗎?”
“現在對棉花有益的產品不少,多了解了解再做決定。”
兩人沿著田壟邊走邊聊,從滴灌時長到水肥配比,每個細節都不遺漏。
望著徒弟蔣先振認真聆聽的模樣,49歲的姚艷武回憶:“曾經我也像這樣,連棉苗和雜草都分不清,全靠岳父帶著我播種、澆水。”
說起2013年投身棉花種植,姚艷武滿是感慨。“雖然從沒種過棉花,但我想只要肯吃苦,肯鉆研,就一定行。”
姚艷武在檢查棉花長勢(資料圖)。孫榮 攝
“那段時間,機采棉尚未普及,連隊很多植棉戶不愿接受連隊推廣的種植新技術。”姚艷武說。
“‘三秋’時期,姚艷武在職工持觀望態度時,帶著采棉機進地采收,為廣大棉花種植戶樹立榜樣。”黃田農場黨委書記、政委冉宏彬表示。
多年來,新疆兵團狠抓機采棉品種選育、種植、田間管理、采收等各環節,指導棉農全程質量管控。
“我種植的棉花質量年年排在黃田農場前列。”從播種到秋收,姚艷武從“門外漢”成長為“行家里手”,棉田規模也從最初的58畝增至近200畝。
“現在種棉花輕松多了,從種到收,都是機械代勞,只要上點心就好。”蔣先振說,2024年棉田畝產從460公斤提至500公斤,“這讓每位連隊的植棉戶都樂開了花。”
守望相助地頭“發光”
“種地就像接力賽,得一茬接一茬地傳下去。”姚艷武說,他的心愿,就是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這片土地。
在姚艷武的棉田旁,是哈密市伊州區大泉灣鄉村民玉努斯·玉素甫流轉的棉花地。播種時,姚艷武會提前打電話分享適宜的播種期;農機作業時,他主動提供自家用的農機隊聯系方式;打藥季節,更是主動詢問是否愿意和他的棉花地一起打藥。
“路過玉努斯·玉素甫的棉田,我會不自覺走進去查看棉苗長勢。發現葉片發黃,拍照發給他;看到滴灌帶出水異常,就打電話告訴他解決辦法。”姚艷武說。
在姚艷武看來,棉田不是割裂的個體,而是相互依存的共同體。“任何時候,不光是顧好自己的地就行。”姚艷武擦拭著沾滿泥土的手套說,“病蟲害不會認地界,雜草種子也會隨風亂跑。”
姚艷武不僅會和種植戶切磋種植技術,還學會了“免費蹭課”。閑暇時,他會在新媒體平臺上學習農業專家的科普,記錄新型肥料使用方法等知識,遇到疑惑之處還會在評論區留言請教。他將“線上課堂”里的新技術、新理念運用到田管中,再將實踐成果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種植戶。
如今,姚艷武的棉田已成為連隊的田間“課堂”,常有種植戶慕名前來“取經”,姚艷武總是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和大家交流時,總能碰撞出新點子,學到新經驗。”
在姚艷武看來,學習沒有盡頭,只有不斷汲取新養分,才能讓棉田持續煥發新活力。
姚艷武的奉獻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在此前榮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五一勞動獎章后,今年4月再被授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模范稱號。
面對這些榮譽,姚艷武說:“我就是個普通人,做的都是些平凡事。大家互幫互助,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新疆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棉花產區(資料圖)。鐘欣 攝
從種采收全人工勞作到全程機械化,從產量僅5000余噸到超568萬噸,70多年來,新疆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棉花產區,棉花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不僅如此,新疆棉花以其纖維長、強度高、色澤好而聞名,是中國乃至全球重要的優質棉來源。
作為新疆萬千植棉戶中的一員,姚艷武不僅見證新疆棉花的變遷,也在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勞模精神。(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