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長春科技學院工程訓練中心,數控車床的嗡鳴聲與師生的討論聲交織成一首和諧的奏鳴曲。全國勞動模范、工程訓練中心主任劉洋神情專注,俯身指導學生調試刀具,游標卡尺在零件表面輕輕劃過,“0.01毫米的誤差都可能影響精度,咱們干這行,眼里容不得沙子。”從車間學徒到全國勞動模范,這位扎根職業教育一線16年的“85后”教師,用一把車刀、一臺機床,雕琢出技能人才培育的匠心之路。
2007年,18歲的劉洋以優異的實操成績被母校破格聘為實訓教師。白天在車間打磨技藝,夜晚挑燈苦讀,6年時間里,他從專科一路攻讀至研究生,還在國家級技能競賽中摘金奪銀,入選“大國工匠”培育對象。劉洋回憶,備戰首屆全國技能大賽時,他帶領團隊創下月訓練430小時的紀錄,最終斬獲省級五連冠。在職業教育的賽場上,劉洋不僅是選手,更是領航者。作為吉林省選拔賽專家組組長,他既要統籌全省76個項目的選拔,又要指導學生備賽。他獨創“三比三試”教學法,將世界技能大賽的嚴苛要求融入課堂。2021年首屆全國技能大賽,他帶領的選手拿下1銀1銅、6個優勝獎,6人入圍國家集訓隊,實現學校歷史性突破。
為了給學生“開小灶”,劉洋創辦了“機械標兵班”,將車間變成了“24小時課堂”。深夜的機床嗡鳴聲中,常能看到他與學生圍坐討論、改進方案。16年間,劉洋培養出26名高級技師、42名技師,7名全國技術能手和82名吉林省技術能手。
作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劉洋深知“閉門造車”行不通。他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帶領團隊攻克多項技術難題,研發的“多用途鎖刀座”等7項專利已應用于生產一線,幫助企業提升效率30%、降低成本20%。面對生命科學儀器“卡脖子”問題,他牽頭研發出世界首臺基于激光能量技術的單細胞分選儀,用創新打破國外壟斷。
榮譽室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獎章獎牌熠熠生輝,但劉洋最珍視的是學生眼里對技術的渴望,以及他們在技能報國路上的每一步。“有人問我,重復操作上千次不枯燥嗎?”他摩挲著機床操作臺說,“當看到學生從‘小白’成長為大國工匠,當自己的技術能為國家解決難題,這份成就感無可替代。”從車間到講臺,從競賽場到實驗室,劉洋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職業教育點亮一盞明燈,更在無數青年心中種下技能報國的種子。
(勞動新聞記者 楊雪)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