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家出版社,發現更多文學好書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大地上的星辰》
北 喬 著
作家出版社
新書介紹
《大地上的星辰》收入詩人北喬創作的詩歌258首。北喬以時間為序,在詩中重回生活過的地方,重回當年的場景和情境,與眾生萬物對話。北喬的詩歌善于發現自然之情,自然之美,具有極強的畫面感和代入感。在平實又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中,透視生活、情感和人性。讀詩,并不只是讀詩人的文字,而是借以進入某種情境,與自己相遇,這是《大地上的星辰》的獨特詩性和旨趣。
作者介紹
北喬,江蘇東臺人,詩人、作家、評論家。出版詩集《大故鄉》《臨潭的潭》,文學評論專著《詩山》《約會小說》《南人書話》,長篇小說《新兵》《當兵》,小說集《走火》《尖叫的河》,散文集《遠道而來》《三生有幸》等二十多部。曾獲第十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冰心散文獎、黃河文學獎、海燕詩歌獎、劉章詩歌獎、三毛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等。現居北京。
文章試讀
喚回走失的村莊
——致朱灣
一、灣 頭
走過村莊,有些不舍
回望那棵老槐樹
洗衣姑娘的身影沒有同行
淺淺的漩渦
有些心事在打轉
向東的,回到大海故鄉
向北的,再陪陪村莊
魚兒逆流而上
逆的是河水,不是時光
二、汊 溝
插進村莊,像短而有力的鋼叉
挑起偌大的生活
顯然做不到,但不妨礙它的閃亮
高高的蘆葦,拽著兩岸
向中間擠,風一來
蘆葦就點點頭,一起發力
水面越來越窄,終于
汊里的水回到了河里
沒有了水,蘆葦被割下塞進灶膛
三、水 塘
木桶扎下,又提起
淚滴飛濺
水塘不住地疼
波紋不斷,展不開的眉頭
一夜過后
淚水爬上岸邊的小草
羊來飲水
剛低下頭
水就顫抖
把昨夜的星光送到羊的唇邊
四、曬 場
糧食向這里匯聚,然后
有的獨自遠走他鄉
有的隨著村里人四處漂泊
地面堅硬如石板,經受了太多的世事
唯有咬緊牙關
人們喜歡聚在曬場
講述村莊的故事
草垛聽著,一言不發
必須如此,否則
會說出村莊最后的秘密
五、小 橋
日子再短,也比這橋長
像漫漫路途上的小小破折號
臥在地上,卻是
立在人們心里的地標
橋東橋西,當它成為中心時
村莊如同世界一樣大
沒有守望,沒有故事
只是夜晚來臨時
截下一段月光,為村莊守夜
六、村西頭
談及往事
人們習慣向村西頭張望
影子向東,拖得很長
試圖挽留夕陽
有人正走來
身披金色的霞光
像末日的勇士
肩上的扁擔挑起晚風
整個村莊
都在西風的籠罩下
七、河對岸
房屋在河北
莊稼地和墳塋在河南
每天過河去種地
收割的是日子的情緒
閑暇時
人們常常望望河對岸
河并不存在
走不動路了
不肯過河,但還是常把目光拋過去
直到把自己留在那兒
八、稻 田
插下秧苗
青蛙就有了新家
——水中森林
月夜下
蛙聲不斷
擁抱著村莊和各種各樣的夢
稻谷飄香時
青蛙不見蹤影
人們開始面對無聲的歲月
九、棉花地
捉棉花蟲時
露水打濕了指尖的陽光
炊煙路過樹葉的向往后
挺直了身子
棉花地羨慕玉米地
見證村莊的隱秘
故事里的曖昧
比棉花柔軟
手工摘棉花,
摘下朵朵云彩,這是
詩人鉆進玉米地時的想象
十、河 灘
在河水與陸地之間
野草瘋長,就像
難以徹底鏟除的謊言
密密麻麻,纏繞風雨與話語
潮濕,由外而內
大雨來臨
河灘沉入水中
成為河流夢的一部分
再次露出時
遞給人間的表情
依舊是天空下的陸地
十一、山芋壟
——這是關于種植
山芋的生長需要水,但不能被淹沒
像大地凸起的一根根肋條
帶著黑暗里的沉默
大人會讓孩子盤壟
離地一尺,寬一尺
最重要的是,必須直
從地回家的孩子
身后,無數根長長的鞭子
十二、大 路
小路是田埂的一種,或者
有關村莊的隱秘
像房屋大梁的
是大路,可以通向天邊
在村莊里,又是外面的世界
相遇的人們,言語間多了客套
空曠之時,仿佛
想象的盡頭
不遠處的老槐樹,格外高大
2023年3月18日
附 記
我在一些文章里提過朱灣村名字的來歷,曾用名有新舍、朱萬、建勝、朱灣,而我爺爺當年常喚成朱家灣。有一種史料上言,清乾隆年間,以一朱姓住在此河灣處而得名朱家灣。就我個人而言,我最喜歡的是朱家灣,且以東臺話說出更為親切。在我所有的鄉土小說中,我用的是朱家灣,以虛構回到往昔的真實。朱萬,應該是朱灣的諧音,我爺爺說是因為姓朱的人多,但我還是喜歡叫“朱灣”。
一、村子東南端有個灣子,俗稱灣頭,那是朱灣村最初的地標,我家的祖墳離那兒很近。在祖上來此安居時,這里還留有大海的倔強,高地不多,低處還都是海水和茅草。
二、我四五歲時,汊溝邊還住著許多人家。細鴨一家就在那兒。細鴨應該是比我大一歲,因從汊溝北岸蹚水里的土壩滑落溺亡。后來,他有了弟弟,小名為網子,漁網的網,意思當然很明了。數年后我在弶港農場時,有個鄰居家的孩子溺亡后,再生的孩子小名也是網子。
三、朱灣一隊原有兩個水塘,一個橢圓形的,是我上學的必經之路。那時,到了初夏,那一片種的全是玉米,小小的我走在其中,覺得特別神秘,而這塘更是神秘之中的神秘。另一個就在我家后面不遠,是圓形的,我經常從那兒挑水澆地。沒錯,我五六歲時就開始挑水。說起來,這還不是最重的活兒。
四、整個朱灣村,曬場是當之無愧的中心,也是我們孩子最常去的地方。白天,我們在那兒打鬧。夏天的晚上,有沒有電影,村里不少人都愛聚到曬場。為此,我聽到了許多老人講的故事。我學自行車也是在那兒。六歲的我在曬場上學自行車,當然總要摔,幸好每次都能摔在麥堆或草垛上。為此,我一直感激它們。
五、當時朱灣有四個隊,后來又名為四個組,其實真正的朱灣只是一隊二隊。過了大隊部向西,所謂的三隊原名為王家河,西邊的四隊本叫徐家墩。我三歲左右就有胃痛,屬于胃黏膜增厚,每年總有幾次疼得滿地打滾,一次少則兩三天,多則十天左右。我一犯病,就去小橋西邊的峰先生家。他叫王世峰,是村里的醫生,人們尊稱他為峰先生,但我更想叫他風醫生,像風一樣的醫生,多好啊。
六、我說的村西頭,其實是我們一隊的西頭。那里也像村東頭有個灣子,但我那時總以為村西頭就是世界的盡頭。附近有個土圩,不高,頂多三四米,但小時候的我一直把它當成高山。
七、我家河對岸莊稼地里,有不少的墳。那時,我們家主屋與廚房呈直角,從主屋斜穿到廚房里,必須面對河對岸,白天不打緊,只要天一黑,我就相當地恐懼。從二舅家回來,以晚上居多,盡管母親和我在一起,但每次我都要二舅送我。墳地離河邊的路尚有幾十米,但我從來都是閉緊雙眼。現在想起來,涌上心頭的是二舅對我的關愛。
八、我喜歡稻田。那時河里的水經常會泛進稻田里,我們就有了魚蝦可捉。我雖然瘦弱,但干農活很早。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六歲時我就下田插秧。只能插秧,我力道不夠拋秧苗。在朱灣村時,也就是十歲前,絕大多數農活,我都干過,似乎只有犁地除外。騎牛是可以的,讓牛拉著犁,邊指揮牛邊扶好犁,十歲的孩子顯然做不到。這活兒的危險性也極高,大人也不會讓我做。
九、早上天不亮就被母親從床上拽起,到了棉花地,我還沒完全醒來。這是要捉棉花蟲。把蟲子裝入玻璃瓶或其他容器里,最后統一到曬場,有專人查點,然后折算成工分。這活雖然起得早,且地里露水很重,但比拾棉花要好。小時候,我最怕的農活當數拾棉花,個子不夠高,常要上躥下跳,棉花是軟的,其他地方到處有尖刺,輕則疼,重則流血。主要還是疼,因為止血很簡單,找點干泥土敷上便可。
十、河灘上是有蘆葦的,尤其入秋之后,河水少了,蘆葦花一片黃。這正是做毛窩鞋的好時候。用蒲草和蘆花編織的毛窩鞋,結實又暖和。冬天時,大人們到河灘割草用于生火。開春后,枯草長出茅針,這可是我童年時的美味。初夏時,河灘邊最危險。河水回暖,我們總是急切地想下水,或者愛在河灘上玩。草沒長高,有坡度的河灘很潮濕,滑下水是常有的事。要是不會游泳,周邊又沒別的人,這相當危險。
十一、對我來說,盤山芋壟是為數不多的苦活兒。人沒鐵鍬高,挖起來相當費勁。怎么說呢,就是現在我看到山芋壟,心頭都會一緊。童年的記憶,就是如此頑強。
十二、原先村里只有一條大路,從橋頭經過一隊的曬場后,向北到二隊,向西到大隊部和三隊、四隊。說是大路,其實也就四五米寬。在我的印象中,我幾乎沒有在大路上走過,也很少見到大路上有人走。因為走的人少,我總認為大路很神圣。至少,童年時的我是這樣想的。
作家出版社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大地上的星辰》
北 喬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顧,點擊關注
排版:鄧 寧
編輯:祁創祎
一審:劉豈凡
二審:劉 強
三審:顏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體矩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