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寧市安居區玉豐鎮張勤民老兵簡樸的家中,沒有泛黃的舊照,卻有一份比照片更厚重的榮光在流淌。當提及兒子1996年的入伍、孫子2019年穿上軍裝至今仍在服役,這位年逾古稀的老兵,腰板總會不自覺地挺得筆直。只見他緩緩抬起右手,五指并攏,指尖輕觸斑白的鬢角,一個標準、有力的軍禮,跨越五十余載歲月,依舊帶著當年炮兵的剛毅與莊重。這個無聲的動作,勝過千言萬語,訴說著一個老兵永不褪色的忠誠,一個家庭跨越半個世紀的軍旅情緣與信仰傳承。張勤民,這位曾帶領鄉親們戰天斗地的老支書,這位用鋼鐵意志擊退癌癥病魔的生命斗士,正是這“三代從軍”報國路上最巍峨的精神豐碑。
熔爐鑄魂,鄉土續寫擔當
1972年,年輕的張勤民懷揣報國志踏入軍營。在條件艱苦的部隊里,沒有營房,他和戰友們冒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在山上燒石灰、一磚一瓦親手建起軍中家園。作為炮兵骨干,他在一次高難度的夜間復雜環境實彈射擊考核中,憑借過硬的技能和心理素質,技壓群雄,勇奪桂冠,贏得了部隊首長的贊譽。這段淬煉的歲月,賦予了他鋼鐵般的意志、強大的執行力和組織力,以及“輕傷不下火線”的頑強信念。
1977年,張勤民復員回鄉,軍人的本色并未褪去。1994年,他挑起了遂寧市市中區(現安居區)玉豐鎮紅廟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十年支書生涯,是他將部隊作風融入鄉村建設的十年。1996年,數十年不遇的大旱肆虐,田地龜裂,禾苗枯焦。面對絕境,張勤民挺身而出。“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他鏗鏘的話語像當年在部隊下達的戰斗命令。他迅速組織發動社員,帶頭自籌資金,又日夜奔波到鎮上爭取到2000元的關鍵資金支持。沒有大型機械,他就帶領三四十名村民,肩扛手抬,從三里之外將沉重的條石一塊塊運回二社。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背;淤泥中,他帶頭跳下堰塘清淤除草。最終,70多口救命水井成功出水,堅固的石鼓堰也順利建成并蓄水,一舉解決了周邊百余畝田地的灌溉難題,保住了鄉親們的口糧。那一刻,看著汩汩清流注入干涸的土地,張勤民仿佛又看到了實彈射擊命中靶心的榮光。他因此榮獲“全鎮優秀黨支部書記”稱號,這沉甸甸的榮譽背后,是群眾真心的擁護和上級的認可。“部隊教會我吃苦耐勞、組織攻堅,在村里,面對困難,這股勁兒就用上了!”張勤民如是說。他用行動證明,軍人卸下的是軍銜,扛起的是責任,戰場可以轉換,但軍魂永駐心間。
專訪老兵張勤民
軍魂礪劍,決戰生命之敵
然而,命運在2013年給了這位鐵骨錚錚的老兵一次更嚴峻、更重的“戰斗任務”。持續的身體不適后,醫院的一紙診斷如同晴天霹靂:肺腫瘤!省、市醫院的專家會診后,結論近乎殘酷:“沒什么希望了,手術意義不大,回家好好休養吧……”那年他60多歲,經歷過部隊的嚴寒酷暑、鄉村的艱難困苦,卻未曾想被病魔逼到了生死邊緣。短暫的沉思后,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從他心底騰起。“在部隊,槍林彈雨沒怕過;在村里,天災人禍沒退過。現在讓我坐以待斃?這不是軍人的作風!”“與天奮斗,其樂無窮”的話語在他腦海中回響。“我要跟這病魔斗上一斗!”他斬釘截鐵地對家人說。
面對市里醫院起初的婉拒,他展現出軍人特有的執著與勇氣。他主動找到主治醫生,眼神堅定:“醫生,請給我一個戰斗的機會!我當過兵,我扛得住!我相信我能贏!”這份視死如歸的斗志打動了醫生,手術得以進行。術后,身體極度虛弱,經濟壓力、康復的痛苦如影隨形。但“輕傷不下火線”、“永不放棄”的信念是他最強大的精神武器。“這病魔就是敵人,不開火就投降?那是懦夫,是孬種!”張勤民骨子里的血性被徹底激發。他不向命運低頭,積極尋求生機。在朋友幫助下,他找到一位老中醫,連續服用一年多的中藥,苦澀的藥汁成了他每日的“彈藥”。同時,他嚴格執行自己的“康復作戰計劃”:每天清晨堅持到黃娥古鎮散步,活動筋骨;保持積極樂觀,不讓病魔陰影籠罩心頭;飲食清淡規律,早睡早起;還自學中醫養生知識,精心調理。讓他欣慰的是,家人是他最堅強的后盾,老伴無微不至地照料,同樣當過兵的兒子緊握他的手:“爸,你是老兵,戰斗力強著呢!費用別操心,安心養病,后方有我!”這份來自“戰友”的信任和支持,給了他無窮的力量。
漫長的12年抗癌路,是意志與病魔的拉鋸戰。每當感到艱難,部隊野營拉練時頂風冒雪、咬牙前行的畫面就會浮現眼前。“硬拼苦干,樂觀向上,堅持到底,就一定能勝利!”他這樣激勵自己。他深知自己不僅是與病魔搏斗的戰士,更是兒子、孫子的榜樣。那份作為軍人和父親的責任感,支撐他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看到希望的曙光。最終,奇跡發生了,復查結果顯示:身體無大礙,恢復良好!這位用軍魂鑄就生命奇跡的老兵,再次挺立起來。安居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和玉豐鎮黨委、政府在知道他的事跡后給與他強有力的持續關懷和幫扶,也讓他倍感組織的溫暖。
(右一為安居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干部舒恩)
血脈相承,信仰照亮征途
戰勝病魔的張勤民,生命煥發出更耀眼的光彩。他時常將兒孫喚到身邊,講述炮火硝煙中的青春,講述帶領鄉親修堰塘的汗水,更講述那場驚心動魄的“生命之戰”。“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曾是軍人!”他語重心長地叮囑,“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樂觀生活!軍人的血性、鐵骨、擔當,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他的言傳身教,早已化作無形的力量,融入兒孫的血脈。兒子張勝1996年追隨父親的足跡參軍入伍,那份軍人特有的“干事果敢、做事認真、執行力強”的特質,正是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孫子張海龍2019年高中畢業,鄭重提出參軍意愿時,張勤民看著眼前青春勃發的少年,仿佛看到了當年意氣風發的自己。送別那天,他像當年送兒子一樣,拍拍孫子的肩膀,話語樸素卻重若千鈞:“到部隊,服從命令,團結戰友,好好學習鍛煉!”看著孫子穿著嶄新軍裝、胸戴紅花踏上征程的背影,這位歷經滄桑的老兵眼眶濕潤了,心中充滿了無言的驕傲與欣慰。這身軍裝,承載的不僅是個人的理想,更是一個家庭對祖國深沉的愛與不變的承諾。三代軍裝,一樣的忠誠;跨越時空,不變的軍魂。
從保家衛國的疆場,到建設家鄉的熱土,再到與死神抗爭的病房,張勤民的一生,是“軍魂”二字最生動的注腳。他用不屈的意志創造了生命的奇跡,更用深沉的家國情懷,將忠誠與擔當的火種傳遞給下一代。十二載抗癌路,是軍魂對生命的禮贊;三代戎裝情,是信仰對時代的回應。張勤民的故事,昭示著一個樸素的真理:軍魂不朽,源于對信仰的堅守;信仰永續,在于代代的傳承;而家國同心,正是這信仰與傳承最深厚的根基。正如老兵所言:“只要精神不倒,希望就永遠在前方。”這,就是一位老兵用生命書寫的忠誠答卷,一曲穿越時空、激蕩人心的軍魂贊歌!(作者:舒恩為遂寧市安居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干部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