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以為中歐關系能稍微喘口氣的時候,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這位歐洲的“鐵娘子”,突然又跳出來,對著中國就是一通操作,話說得那叫一個硬,一點情面都不留。
這事兒,得從頭說起。本來嘛,中歐之間準備在這個月簽署一個關于氣候行動的聯合聲明。這本是好事,全球變暖是全人類的事,大家一起努力,多好。
可歐盟那邊突然就變卦了,英國《金融時報》捅出來的消息,說歐盟推遲了簽署計劃。給的理由也挺有意思,說除非中國承諾更大力度地減排,否則這字兒,咱們先不簽。
這話聽著就有點不對味兒了。這哪是談氣候,這分明是拿氣候當籌碼。
你說中國在氣候問題上不積極?這可真是天大的笑話。過去十年,咱們國家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漲了多少?碳排放強度降了多少?都是超額完成目標的。就說今年上半年吧,根據國際能源署剛發布的第二季度報告,中國新增的太陽能和風能裝機容量,比整個歐洲加起來都多。咱們這邊轟轟烈烈地搞綠色轉型,那邊反倒拿著這個來要挾,是不是有點黑色幽默?
反觀歐盟自己呢?日子可不好過。德國的交通和建筑部門減排一直拖后腿,去年冬天能源價格一波動,有些國家又偷偷把淘汰的煤電廠給重啟了。
自己家里一堆事兒沒擺平,卻反過來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做得更多,這不就是想把自己的責任轉嫁出去嘛。把一個全球性的議題,硬生生搞成了政治工具,破壞了大家坐下來好好談的基礎。
這還只是前菜。重頭戲是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那場火藥味十足的演講。她公開喊話,說要在接下來的中歐峰會上,尋求“重新平衡”和中國的經濟關系。怎么個“重新平衡”法?她提了兩件大事,或者說是兩個要求。
第一,要求中國對歐洲企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第二,要求中國放松對稀土的出口管制。
咱們先聊聊這個市場準入。聽起來好像很公平,要求對等開放嘛。但問題是,現在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份額下滑,真的是因為我們的“準入限制”嗎?
你看看現在上海、深圳大街上跑的都是什么車?除了特斯拉,就是比亞迪、蔚來、小米這些國產品牌。不是說你買不到奔馳寶馬,而是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為本土品牌的創新和技術買單。他們的車機系統更智能,更懂中國人的使用習慣。
這是赤裸裸的市場競爭,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你產品跟不上市場變化,競爭力下來了,反過來怪主人家的門檻太高,這道理能說得通嗎?
更何況,歐洲資本并沒有停止進入中國。你看看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今年春天剛宣布要追加在廣東湛江一體化基地的投資,那可是幾百億歐元的項目。資本是最誠實的,哪里有錢賺,他們比誰都清楚。一邊是企業用真金白銀投資,另一邊是政客在喊“市場不公”,這畫面,多少有點分裂。
再說說稀土。這事兒就更離譜了。馮德萊恩要求中國放松稀土出口管制,這話說得輕巧。稀土是什么?那是工業黃金,是芯片、電動車、風力發電機、尖端武器都離不開的“維生素”。這種戰略資源,哪個國家不是當寶貝一樣看著?中國加強出口管制,首先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寶貴的戰略資源和環境,防止過度開采,其次也是履行防擴散的國際義務。這完全是主權國家范圍內的合理合法行為。
最有意思的是歐盟的“雙重標準”。他一邊指責我們的稀土管制,一邊自己急吼吼地在搞《關鍵原材料法案》。這個法案的目標寫得清清楚楚,到2030年,歐盟要在本土滿足一定比例的關鍵原材料需求,包括開采、加工和回收。翻譯過來就是:我家里的糧食要屯得滿滿的,安全得很;但你家的糧倉必須敞開大門,我想拿多少就拿多少。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那么問題來了,馮德萊恩為什么非要在這個時候,擺出這么一副強硬的姿態?說白了,原因很復雜。
一方面,歐盟內部根本就不是鐵板一塊。你看看德國,總理肖爾茨4月份才剛訪問完中國,簽了一大堆汽車、化工領域的大單。對德國的工業界來說,中國市場是絕對不能丟的“飯碗”。但你再看看法國、荷蘭,還有一些東歐國家,他們對華的態度就強硬得多,總想搞點貿易壁壘來保護自己那點“一畝三分地”。
一個歐盟,內部有親美的,有務實的,有激進的,在對華政策上始終擰不成一股繩,所以你看它的表現,就總是這樣搖擺不定,時而合作時而對抗。
另一方面,美國的影子無處不在。在全球大國博弈的棋盤上,華盛頓一直在拉攏歐洲,共同遏制中國。馮德萊恩本人的“大西洋主義”色彩就非常濃厚,她的很多表態,聽起來更像是美國國務院的發言稿,而不是代表歐洲27國的利益。
尤其是在那場“美歐經濟安全對話”之后,布魯塞爾的調門明顯又高了八度。這種為了向盟友表忠心,不惜犧牲歐洲自身經濟利益和中歐合作大局的做法,實在是短視。所謂的“戰略自主”,在這種背景下聽起來更像一句空洞的口號。
說到底,中歐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壓艙石一直是經貿合作,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
搞對抗,對誰都沒好處。對中國來說,我們的態度也很明確:合作的大門永遠敞開,但想在核心利益問題上逼我們讓步,門兒都沒有。我們早就不是那個需要靠別人“給面子”才能活的時代了。
馮德萊恩的這番強硬喊話,也許能在歐洲議會贏得一些掌聲,但解決不了歐洲自身的任何實際問題——無論是居高不下的通脹,還是產業轉型的陣痛。真正能幫助歐洲走出困境的,是務實、平等、互利的合作,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責和不切實際的要求。
中方的面子,歐盟想給不想給,其實已經沒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歐盟在面對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得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別到最后,為了別人的戰略,丟了自己的未來,那才是真的丟了面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