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沃德研究院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承載著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集體記憶,也呼喚著對歷史守護者的深情回望。安徽省池州市“為參戰老兵定制軍裝”活動的成功實踐,為全國紀念活動提供了極具溫度的范本。將這一做法納入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不僅是對老兵個體的致敬,更是對歷史傳承的創新實踐,現從推廣價值、實施路徑、保障機制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一、必要性
1.契合老兵精神需求:參戰老兵對軍裝懷有特殊的情感。他們把青春獻給軍隊,軍裝見證了他們保家衛國的熱血歲月,承載著榮譽與使命。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珍藏的軍裝多因年代久遠無法再穿。池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當地攝影家協會,自2023年起開展“為老兵拍張軍裝照”活動,為老兵送去老式軍裝并拍照留念。9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胡信來接過照片時眼泛淚光,直言圓了多年心愿。這樣的活動滿足了老兵對過去軍旅生涯的懷念,慰藉他們的精神世界,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尊重與關懷 。
2.留存珍貴歷史記憶:如今,參戰老兵普遍進入深度“兩高期”,健在的老兵數量逐年減少。據池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統計,2023年4月全市還有109位參戰老兵,但到2024年拍完只剩88人,2025年5月只剩56人。他們是戰爭的親歷者,承載著寶貴的歷史記憶,這些記憶是國家和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池州市在活動中為老兵錄制口述歷史視頻,制成88份珍貴影像,這些影像記錄下諸多珍貴歷史細節,如老兵許劍云回憶入朝作戰細節,還講述了戰后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的故事。為老兵發放老式軍裝,有助于喚醒他們的戰爭記憶,開展口述歷史采集工作,避免珍貴歷史記憶隨老兵的離去而消逝 。
3.營造銘記歷史氛圍: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這樣重大的時間節點,為參戰老兵發放老式軍裝,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紀念方式。當老兵身著老式軍裝出現在紀念活動現場,能直觀地讓大眾感受到那段歷史的厚重,激發民眾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情感。池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通過媒體平臺推送老兵軍裝照,讓更多人看到革命前輩的樣子,了解他們的英雄故事,在當地營造出崇尚英雄、傳承英烈精神的濃厚氛圍。這種方式也能讓年輕一代了解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4.彰顯國家對老兵的禮遇:建軍以來,軍服制式歷經多次迭代,每一款軍裝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意義。此前部分地區在贈送軍裝時存在年代錯配問題,缺乏歷史嚴肅性,也是對老兵和軍隊榮譽的不尊重。池州市在開展活動時,針對不同時期參戰的老兵,發放符合其服役時期的軍裝,如2025年春節期間,為抗美援朝老兵定制志愿軍軍裝,這體現了對老兵歷史貢獻的尊重。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由相關部門根據參戰老兵服役時期統一制發軍裝,彰顯國家對老兵的鄭重禮遇,維護老兵個人尊嚴和軍隊榮譽 。
5.構建全民參與的教育場景:當老兵們身著制式軍裝參加紀念活動時,軍裝本身便成為最具沖擊力的“活教材”。池州市在發放儀式上組織中小學生為老兵佩戴紀念章,不少孩子看到軍裝補丁上的彈痕印記后主動追問歷史,形成“一代講給一代聽”的互動效應。這種場景化教育比文字宣傳更易觸動心靈,能讓“銘記歷史”從口號轉化為全社會對老兵的具體關懷,讓“崇尚英雄”成為可感知、可參與的行動。
二、細化實施路徑:從“單點實踐”到“系統推廣”的操作方案
推廣池州市經驗需兼顧歷史真實性與實踐可行性,建議從以下四方面系統推進:
(一)精準溯源:建立軍裝制式數據庫
由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軍事科學院、國家檔案館、軍事博物館,梳理建軍以來各歷史時期的軍服制式標準,按“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抗美援朝時期(1950-195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4-1978)”等階段分類,明確每類軍裝的面料、顏色、領章、帽徽等細節。可借鑒軍事博物館的軍服收藏研究成果,聯合老字號軍服生產廠家(如3502工廠)成立專項制作團隊,避免出現“為抗美援朝老兵發放65式軍裝”等年代錯配問題,確保每一套軍裝都經得起歷史考據。
(二)聯動推進:融合紀念活動場景
將軍裝發放融入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五個一”配套活動:組織一次“重穿軍裝·重走初心路”活動,讓老兵身著軍裝參觀當地革命紀念館;開展一場“軍裝故事分享會”,邀請老兵講述軍裝背后的戰斗經歷;拍攝一組“戎裝初心”肖像集,用影像定格老兵穿軍裝的瞬間;舉辦一場“代際對話”座談會,讓青少年向穿軍裝的老兵提問互動;匯編一本《軍裝里的烽火歲月》,收錄老兵口述史與軍裝歷史背景。通過多場景融合,讓軍裝成為串聯歷史與現實的紐帶。
(三)科技賦能:拓展記憶保存維度
在池州市錄制口述視頻的基礎上,引入數字技術增強歷史記憶的保存效果。可利用3D掃描技術為老兵建立穿軍裝的數字模型,生成“數字軍裝檔案”;通過AI語音識別將口述內容轉化為文字史料,與軍裝制式、服役經歷等信息關聯建檔;開發“軍裝記憶”小程序,公眾可通過掃描軍裝照片跳轉至對應老兵的故事頁面。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兵,可組織“上門送軍裝+云端訪談”服務,確保不遺漏任何一位健在的歷史見證者。
(四)分層推廣:兼顧地域與群體差異
針對不同地區老兵數量、財政能力等差異,采取“中央指導+地方落實”的分層推進模式。中央層面可制定《參戰老兵制式軍裝發放標準指引》,明確軍裝制作、發放、配套活動的基本規范;省級層面統籌轄區內老兵信息摸排與軍裝定制,重點保障抗戰老兵、抗美援朝老兵等群體;市縣層面結合本地紅色資源創新形式,如東北三省可側重為抗聯老兵定制冬季軍裝,西南地區可結合滇西抗戰歷史開展特色紀念。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通過公益捐贈、企業贊助等方式解決部分經費問題,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的推廣格局。
三、強化保障機制:從“短期活動”到“長效傳承”的持續發力
(一)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
由退役軍人事務部牽頭,聯合軍事機關、黨史研究部門、民政部門成立專項工作組,明確分工:軍事機關負責軍裝制式的歷史考據與標準審定;黨史研究部門指導口述歷史采集的重點方向;民政部門協調社區做好老兵服務保障;宣傳部門統籌活動的輿論引導,形成“軍地聯動、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格局,避免出現各自為政、標準不一的問題。
(二)注重歷史嚴肅性與情感溫度平衡
在軍裝制作上,嚴格遵循歷史原貌,如抗戰時期八路軍軍裝的布質、顏色需符合當時邊區生產條件,避免過度美化導致歷史失真;在活動組織上,尊重老兵個人意愿,不強制要求參與公開活動,對不愿回憶傷痛經歷的老兵,以“安靜陪伴、默默致敬”為主,體現“尊重歷史更尊重人”的人文關懷。
(三)延伸活動的教育輻射效應
將軍裝發放活動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組織學生參與軍裝制作的歷史調研、為老兵送軍裝等志愿活動,讓青少年在實踐中理解“軍裝承載的不僅是個人記憶,更是民族精神”。同時,將優秀的老兵故事、軍裝歷史納入中小學思政課素材庫,讓“穿軍裝的記憶”成為代代相傳的精神火種。
80年前,先輩們穿著軍裝奔赴戰場,用熱血鑄就勝利;80年后,我們為老兵重制軍裝,用敬意守護記憶。這場“軍裝之約”,不僅是對個體生命的致敬,更是一個民族對歷史的鄭重回望。通過系統化推廣池州市的經驗,讓每一套軍裝都成為鮮活的歷史教材,讓每一位老兵的笑容都成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生動注腳,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特殊時刻,奏響“傳承紅色基因、賡續英雄血脈”的時代強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