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亦有鋒芒。
五天內,兩封信先后抵達青瓦臺,一封來自北京,一封署名特朗普。
一個說“歡迎來”,一個說“不來就罰”。
這不是巧合,也不只是信件。
這是中美在半島上空展開的一次“無聲較量”,而李在明,正站在風口浪尖。
6月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中方通過正式外交渠道向韓國總統李在明發出邀請函,邀請其出席9月即將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
不是第一次這么干。
2015年樸槿惠就曾登上天安門城樓,成為當年中韓關系的“高光時刻”。
李在明上任后首次獲得如此級別的邀請,信號已經很清楚:北京想談一談,想重啟一些沒說完的話題。
李在明本人也不是“死抱美國大腿”的那一掛。
上任以來,他沒太在公開場合與中國“唱反調”,甚至在多個場合釋放出“修復”對華關系的意味。
北京遞出橄欖枝,不突兀。
讓人沒想到的是,僅僅五天后,美國那邊“啪”地甩出一封信:特朗普團隊直接寄信到青瓦臺,要求韓國“選邊站”。
這封信,沒寒暄客套開門見山:“8月1日起,對韓國出口商品加征25%統一關稅,除非你們和我們簽訂新版FTA協議,或者把更多工廠搬到美國。”
有點熟悉對吧?沒錯,這就是2018年版“特朗普壓價術”的復刻。
只是這次,刀子更快,話更沖,余地更小。
6月中旬,中韓剛剛在首爾重啟了中斷三年的經貿聯委會機制會議。
這場會議低調,卻實打實地談了不少東西:綠色能源、半導體、物流通道……雙方甚至準備年底簽一份合作框架協議。
最敏感的點來了,這次對話,美國人沒來。
過去幾年,美韓經濟對話基本都帶著“聯動”屬性,幾乎是“美中有爭端,韓方要先表態”。
這次李在明政府“自己談”,這讓美國方面,尤其是特朗普那一派,怒從心頭起。
五天后,“信函風暴”來了。
特朗普的信,雖然是以私人身份發出,但內容之硬,絲毫不輸任內任何一次外交喊話。
要么簽協議,要么赴美建廠,否則加稅。
這不是商量,是通牒。
這套路早在他第一次當總統時就玩過。
2018年對歐盟、墨西哥、加拿大都這么干,最后不少國家都低頭了。
只不過那時候韓國還能“耍個滑頭”,這次就沒那么容易了。
因為這回,韓國沒有第一時間回應。
不是他們不急,是這“夾板氣”太難受:一邊是中國市場的大單子,另一邊是美國的“盟友壓力”,再加上國內的保守派整天在國會里磨刀霍霍,李在明的選擇空間,幾乎快被壓成一條線。
其實問題早就開始發酵。
過去半年,韓國和美國就在FTA修訂問題上談了好幾輪,結果談崩。
美方提了不少“硬條件”:開放韓國農業市場、擴展美國產品在韓政府采購比例、芯片和稀土的出口要管得更嚴。
韓國這邊,直接“搖頭”:農業要是這么放開,地方小農戶直接完蛋;稀土跟中國斷了,那自家的半導體產業也得跟著吃土。
6月談判無果而終。
不到十天,特朗普團隊的信就到了,這節奏怎么看都像是“秋后算賬”。
就在美國那邊催韓國赴美建廠之時,韓國的企業卻悄悄“走反方向”。
6月初,現代汽車在江蘇鹽城投了15億美元建新能源車廠。
三星也不含糊,往西安半導體基地追加投資5億美元。
這些消息,在韓國國內可能不是什么大新聞,但美國那邊已經抓耳撓腮了。
你說要脫鉤,結果企業一個個跑去中國追加投資。
你說要轉移供應鏈,韓國企業偏偏說“我們看中市場”。
李在明的態度也很微妙,他沒攔,甚至在公開場合說:“企業自主決策,政府不干預。”
這話在企業聽來是支持;可在美國人耳朵里,卻變成了“默認站隊”。
外交方面,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原定7月初訪韓卻突然取消,理由是“國內事務”。
結果轉頭就飛去了馬來西亞,出席東盟會議。
這動作,韓國媒體都看明白了:美國不高興了。
在國內,李在明也不好混。
保守派議員天天在國會開麥:你看你,搞不定美國,也沒談出中國的實質訂單,外交模糊,左右為難。
李在明確實難,他不是“親中”,也不算“反美”。
現實是一頭是盟友,一頭是市場。
企業要活,國家要穩,他只能在兩邊之間不斷找縫隙。
可現在這縫隙越來越小,風越來越急。
五天,兩封信,一個是邀請,一個是警告。
中美的外交節奏,幾乎精確“套牢”了李在明的每一次出牌。
他不是不想中立,他是真的“沒得選”。
一邊是現實經濟,一邊是政治盟約,這種雙重壓力背后,是整個韓國的戰略困境。
而這場博弈,才剛剛開始。
商海科訊視點2025-07-09收到北京邀請函5天后,李在明接下美國信函,特朗普開出懲罰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