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后,你來接我!”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如往常一樣,向經紀人陳淑芬發了一條簡訊。
然而,陳淑芬趕到酒店時,只接到了張國榮如蝴蝶般下墜的身體。
一代天王就此隕落,留給世界的只有震驚與疑惑。
張國榮為何要在名利雙收時悄然退場呢?是什么讓他喪失了生的勇氣呢?
22年后,王晶揭開了答案的一角,某內地大佬許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最后一頓午餐
2023年3月30日,室內設計師莫華炳風塵仆仆的從內地回到香港。
他心情不錯,內地的工程順利進入尾聲,干兒子的賽馬剛剛拔得頭籌,該和誰分享這些好消息呢?莫華炳想到了多年的好友張國榮,這匹賽馬還是他取的名字。
電話那頭的張國榮不知道在忙些什么,莫華炳也怕打擾大忙人的工作,索性傳了通簡訊過去,問老朋友什么時候有空。
2004年4月1日上午,莫華炳收到了張國榮的邀約,他本以為這是一次尋常的老友聚會,完全沒想到這是他與張國榮見的最后一面。
離開那天,張國榮的心情很喪。
保時捷狂飆帶來的失重感都無法刺激他的大腦分泌多巴胺,他多想油門踩到底,隨便撞上什么了解自己,恍惚又想起中午約了人,才慢慢減速將車挪到了餐廳。
老友相聚總是值得開心的,張國榮與莫華炳聊了兩三個小時,談話間一整份意大利通心粉就這么見了底,這對與飽受抑郁癥困擾的張國榮來說,絕對是一件稀罕事。
莫華炳對老友的“好轉跡象”十分開心,盡管張國榮的精神依舊十分緊繃,盡管他的雙手還在控制不住的抖動,但這些都是服用抗抑郁藥物的正常反應不是嗎?
事實證明,莫華炳還是太樂觀了。
兩個人毫無忌憚的大談生死,莫華炳想著自己要是得了什么絕癥,干脆吃點安眠藥算了,萬一后悔了還有撿回一條命的可能。張國榮卻認為想要了結此生,最簡單粗暴的就是跳樓,沒有一點后悔的可能。
莫華炳對此不可質否,他們這種貪戀皮相的人,怎么可能允許自己像個摔碎了的西瓜一樣癱在地上呢?可張國榮就這么做了。
這場悲劇發生后,很多被忽略的細節一點點浮出水面,莫華炳想起張國榮曾說他房間的窗戶打不開,想起張國榮近乎固執的要他的身份證號,想起兩個人分開時張國榮說以后別再打電話了。
可惜,一切為時已晚。
我一生沒做壞事
如果讓張國榮評價自己的一生,他是會因為取得的成功而欣喜,還是會因為受到的非議而難過呢?
一切都在他的遺書中,“一生未做過壞事,為何要經歷千般劫難”。
他出生于鐘鳴鼎食之家,父親是香港有名的洋裝裁縫,母親也是豪門出來的大家閨秀。可這樣一個吃喝不愁的家庭,能給予他的,也僅僅是吃喝不愁。
父親留戀花場,母親纏綿病榻,哥哥姐姐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他的身邊只有保姆六姐說得上話。
在他出國留學的第2年,這個家庭連吃喝不愁都不能給予他了。
家族生意隨著父親中風而敗落,母親火速分割財產,帶著最喜歡的孩子去了英國。年紀最小的張國榮只是想要用歌聲討生活,就被父親斷了所有財路,要不是保姆六姐慷慨解囊,張國榮甚至連報名費都沒有。
即便后來他簽約麗的電視臺,星途也是一片慘淡,演的戲沒人買賬,唱的歌也沒人買單。
好在1983年,他遇到了陳淑芬,那個與他一路攀登到山頂的人。
他的登山之路有多難,只有他自己與陳淑芬清楚。他與譚詠麟分庭抗禮時,動不動就會遭到譚詠麟粉絲的謾罵;他一次又一次沖擊金馬影帝時,也經常會被影評人拎出來消費。
爆火的張國榮每天都要忍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極信息,他親自指導的演唱會,有人說他穿的不男不女,他好不容易呈現出來的作品,旁人關注的只有他的性向與愛情。
他的愛人唐赫德因輿論辭掉年薪百萬的工作,他也為了愛情在事業巔峰沉寂,可即便如此輿論還是沒有放過他們,命運也沒有放過他們。
張國榮生病了,他的大腦再也無法分泌足夠的多巴胺,無論他做什么,體會到的永遠只有絕望與空虛。
最后一株稻草
2002年11月,張國榮吞服了過量的安眠藥企圖自殺,好在他的伴侶唐鶴德及時發現了不對勁,這才為張國榮又續了半年性命。
在生命最后一段時間里,張國榮也不是沒經歷過一件好事,只不過所有故事的結局都不太合乎心意。
張國榮與某位內地大佬的私交不錯,二人曾經有意合作一部電視劇。
為了這部導演處女作,張國榮幾乎耗盡了全部心血,他邀請何繼平為自己寫了一個以青島為背景的愛情故事,演員的人選也都是當時炙手可熱的實力派,寧靜、胡軍、陳道明……哪一個放出去都是口碑的代言詞。
為了尋找與藝術追求完美貼合的拍攝場地,他在北上廣、青島幾經輾轉,甚至不惜為了理想無數次推翻劇本。
然而,這樣一部心血力作,卻敗給了造化弄人。
內地投資人突然撤資,這部集結了張國榮所有心學的《偷心》正式宣告破產,那些事先欠下的人情債又該怎么還呢?
張國榮不知道,他幾乎要被壓力與愧疚逼瘋了。
導演王晶在他離開22年后向記者透露,《偷心》的破產似乎是壓死張國榮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當時想要資助張國榮的內地大佬出了事,投資項目自然不了了之。
難道說真的是這位大佬導致了這場悲劇嗎?將一場悲劇歸咎于一個項目的失敗,屬實是有些太武斷了。
張國榮的抑郁癥早期可能與負面情緒有關,可病情發展至中晚期,他的大腦早已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與內啡肽,陳淑芬事后曾透露,張國榮在2002年甚至一度出現了幻覺。
這種生理上無法治愈的抑郁,才是讓張國榮絕望的源泉。
參考資料:
云上TV:《2003年,張國榮從香港酒店24樓跳樓自殺,現場影像被拍》
中國經濟網:《張國榮的隕落——逝世的真相與遺書》
新華網:《張國榮為什么自殺至今是謎 他去世前最后一頓飯約了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