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國內汽車制造商曾齊心協力,從外資品牌手中爭取市場份額。然而進入新能源時代后,這些企業卻陷入了激烈競爭,甚至可以說是“內戰”不斷。
昔日被譽為國產新能源“領頭羊”的比亞迪,如今正面臨多方勢力的圍追堵截,以至于其掌門人王傳福多次在公開場合情緒激動。
那么,比亞迪為何會成為眾矢之的?它是否還有能力突出重圍?
本文所述內容均有權威信息來源支撐,具體引用將在文末列出。
銷量成為“導火索”
眾所周知,汽車制造業最怕的就是產品滯銷,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這個問題尤為突出。不少消費者仍處于觀望狀態,而比亞迪的表現卻顯得格外亮眼。
據最新數據顯示,比亞迪在2024年全球范圍內銷售了約427萬輛新能源汽車,不僅在中國市場遙遙領先,在全球也登頂榜首。
這樣的成績無疑讓其他本土車企望塵莫及,隨著時間推移,新能源車型數量將持續增長,行業格局也將進一步固化。
盡管目前燃油車仍是許多消費者的首選,但隨著快充技術的發展,續航焦慮正在逐步緩解,新能源車的短板也在被彌補。
相比之下,比亞迪在核心技術方面的積累遠超同行,導致部分本土車企陷入兩難境地。
若主攻新能源方向,難以與比亞迪抗衡;若堅持燃油車路線,又無法與外資品牌比拼技術實力。消費者在購車時更傾向于選擇成熟品牌,這使得本土車企處境愈發艱難。
如果這種局面只是短期現象,或許還能勉強維持。但現實是,這種市場態勢短期內很難改變。
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儲備極為豐富,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消費者自然更愿意選擇性能更強、口碑更好的產品。
此外,比亞迪還頻繁推出限時優惠活動,進一步拉低新能源車售價,這讓其他本土車企更加舉步維艱。
比亞迪之所以能在降價的同時保持盈利,關鍵在于其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技術壁壘。而其他企業則不具備同等條件,面對價格更低、質量更高的競品,消費者自然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車型。
“口水戰”爆發
關于比亞迪的爭議從未停止,其中“常壓油箱”問題便是一大焦點。早在2023年,某車企就曾舉報比亞迪使用該類油箱不符合環保標準。
對此,比亞迪回應稱自身技術完全符合國家法規要求,但隨后還是主動更換為高壓油箱,這一舉動引發了后續輿論熱議。
除了油箱問題,還有一個傳言在業內廣為流傳——“車圈恒大”。
面對這一質疑,比亞迪高層李云飛迅速出面澄清,強調這是毫無根據的謠言。
他指出,相較于豐田、大眾等國際巨頭動輒上萬億的負債規模,比亞迪目前總負債尚未突破6000億元,財務狀況相對穩健。
比亞迪表示歡迎同業之間的正常監督,但對于惡意舉報、詆毀和抹黑行為,將依法維權。
盡管如此,圍繞比亞迪的輿論壓力并未減弱,即便高管多次發聲澄清,質疑聲依舊存在。
比亞迪能否逆風翻盤?
其實,比亞迪并非沒有應對策略。例如在2024年11月,公司向供應鏈發出通知,要求所有供應商必須下調報價至少10%,以緩解成本壓力。
不過,單純依靠價格戰并非長久之計,容易造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后果。真正支撐比亞迪高銷量的核心,仍然是其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
像刀片電池、“三電系統”等核心技術,正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所在。
與此同時,比亞迪的國際化布局也頗具成效,海外市場的銷量持續攀升,有助于分散國內競爭帶來的風險。
當然,比亞迪也并非毫無短板。例如在某些車型中,由于未搭載“天神之眼”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用戶反饋操作響應時間偏長。
無論如何,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標桿企業,比亞迪的地位不可忽視。若因內部紛爭導致其發展受阻,對中國整個汽車行業而言都將是一種損失。
未來,我們期待比亞迪能繼續穩步前行,為中國制造增光添彩。
你對比亞迪遭遇“圍攻”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