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由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研究中心(浙江)、浙江文學院(浙江文學館)與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學術論著《童謠:民族的搖籃曲》研討會”在杭州師范大學舉行。
《童謠:民族的搖籃曲》由吳其南、黃夏青兩位學者潛心著就,搭建了探索文化根脈的橋梁,讓古老童謠在新時代語境中煥發新生。論著將傳統童謠放在現代文學理論的視野里予以觀照,對童謠特點和發展變化做了開拓性研究。同時,作者從多學科視角深入研究童謠,展現其文化內涵與歷史演變,揭示童謠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地位與社會意義,書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童謠實例,闡釋這些看似簡單的歌謠,如何承載著民族歷史文化記憶代代相傳,對指導新時代兒歌創作和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童謠:民族的搖籃曲》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段建軍、總編輯孫卓然出席研討會。段建軍在致辭中介紹,《童謠:民族的搖籃曲》作為“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理論文庫”的重要成果,不僅是對傳統童謠的學術深耕,更以創新性理論框架為新時代兒歌創作提供方法論支撐,彰顯了學者守護文化根脈的學術擔當,體現了出版社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積極響應。
研討會由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研究中心(浙江)主任方衛平主持。他深情回顧了吳其南教授的學術生涯,高度評價吳其南的學術品格與成就,認為吳其南是一位在“邊緣之地”堅守學術、淡泊名利的“寂寞學者”,憑借扎實的努力和獨特的成長路徑,成為我們時代兒童文學研究領域成就卓著的代表性學者之一。《童謠:民族的搖籃曲》這樣一部重磅新著體現了吳其南對童謠長期、深入的關注、研讀、把玩與深思。在方衛平看來,本書有三大核心特色:一是前沿、開闊的理論視野,對童謠進行多角度、創新性闡釋;二是緊貼童謠文本、歷史傳播現場及兒童生活,尤其注重還原其動態流動的傳播過程與時空特性,理論運思扎實獨到;三是語言風格平實靈動、娓娓道來,突破了刻板的學術腔,使深邃的理論充滿智慧與可讀性。書中對文化地理學、身體建構、藝術邏輯論等新穎視角的開拓,以及對聲音維度的強調,均為童謠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童謠:民族的搖籃曲》一書堪稱“五四以來現當代學者對于童謠研究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打探和思考”。
“《童謠:民族的搖籃曲》是一次富有意義的反身回顧,作者借助一系列現代前沿理論,重審那些在時間的塵埃中沉寂已久的古老歌謠。”寧波工程學院教授、兒童文學評論家陳恩黎指出了該書的可貴之處,作者通過現代前沿理論重新審視傳統童謠,以“童謠的聲音”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傳統與民族性、地方性、世界性之間的復雜關聯。書中圍繞四大核心議題展開:傳統的流動性與界定、民族性在漢語語境中的具體指向、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融合可能,以及民族性與地方性的內在聯系,這些議題既展現了理論創新的銳度,也為理解漢語童謠的文化功能提供了新的視角。陳恩黎特別提到,書中對童謠聲音的多層次剖析——從方言性、“同聲同音”現象到聲音與身體、權力的互動——揭示了童謠作為“文學前驅物”在民族心理建構中的深層作用,同時對“天籟”美學的闡釋也引發了對傳統概念現代轉化的思考。
作者之一、溫州大學教授吳其南
無獨有偶,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杭州師范大學教授王侃同樣關注到作者關于童謠作為“集體記憶載體”與“民族性象征”的論斷,而這為理解童謠的社會功能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以他的觀察,《童謠:民族的搖籃曲》不僅深化了對傳統童謠價值的理解,更為未來童謠創作如何從傳統中汲取營養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他更認為,童謠及兒童文學與科幻文學一樣,將成為未來文學中持續繁榮的重要文類。
出版人、編審鄒亮則從研究方法、歷史溯源、美學特色及文化關聯等維度,系統梳理了本書的學術貢獻。他指出《童謠:民族的搖籃曲》創新性地將現當代文學理論系統應用于童謠研究,填補了學界空白;其專題式寫法突破傳統民俗學框架,提供了跨學科研究范式。書中對口頭文學文字化過程的剖析,以及對童謠中權力關系的敏銳觸及,均為學界提供了全新視角,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他同時強調童謠的深層價值:其權力結構反映成人與兒童關系,且作為民間文學基因深刻影響現當代作家,是理解中國文化多元性的關鍵路徑。
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兒童文學評論家趙霞認為,《童謠:民族的搖籃曲》一書深刻揭示了童謠及其背后豐富、復雜甚至微妙的內涵,同時作者以“大理論和大文化的視野”來研究看似清淺的童謠,使得厚重的理論支撐與研究對象完美融合。本書從文化地理學、狂歡詩學、現象學等多維度揭示童謠作為“口頭藝術”的復雜性。她認同書中提出的嚴峻現實:隨著生活方式、社會形態和媒介形式的劇變,傳統童謠賴以生存的口頭傳播環境消失,導致其面臨“終結”的命運。這就使得吳其南的這部著作,既是對傳統童謠輝煌藝術的宏闊探討和精深分析,也宛如一曲深沉的挽歌。然而,書中展現的童謠那清淺而豐美、簡白而豐富的藝術魅力,對當代寫作者依然具有強大的召喚力,于是這部著作可能成為通往新的童謠時代的“序曲”,啟發人們思考童謠在當代新語境下延續的可能性。
作為《童謠:民族的搖籃曲》的作者之一,吳其南在會上回顧了該書的創作初衷,更強調了方言之于童謠的重要性。“童謠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其原始魅力在于聲音和方言的運用,文字記錄限制了其變異性,影響了自然傳播和演化。方言是理解童謠的關鍵,不同的方言承載著童謠的獨特韻味。”他表示了自己的一點遺憾,因為他對方言掌握有限,所以無法全面深入研究方言對童謠傳播的全面影響。“童謠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如果有條件在全國各地開展童謠搜集,并用各地的方言進行錄制保存,是對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保護。”他呼吁,未來研究者可以深入探索童謠的聲音特性、方言運用以及時間性變化,這是有待開拓的研究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