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館,打開史前文明密碼
在安徽含山的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新落成的遺址博物館如一把時空鑰匙,揭開了5800-5200年前長江文明的神秘面紗。這座十字院落式建筑,外墻的夯土板材料既顯歷史厚重,又透出現代氣息,象征著凌家灘作為四方文化樞紐的獨特地位。
博物館40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里,1100件(套)文物首次集中亮相,從玉人、玉龍到玉鷹,件件雕琢精湛。其中,87M4墓出土的玉人神情莊重,被推測為神像或祖先形象;首尾相銜的玉龍,是迄今最早有角有鱗的龍形玉器;而07M23墓出土的88公斤大玉豬,更是同時代最大的玉石雕作品。
五次發掘,解碼文明進階軌跡
1985年村民偶然發現的玉環,拉開了凌家灘考古大幕。1987年首次發掘,玉龜、刻紋玉版等文物驚艷亮相;1998年第三次發掘確認石鋪祭壇,揭示“壇墓相伴”的獨特習俗,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7年07M23“王者之墓”的發現,以三層葬制和340余件隨葬品,展現出早期社會的等級分化。
如今,VR技術讓觀眾“穿越”至史前祭壇,3D動畫還原墓葬儀制,雙虎首玉璜的“破鏡重圓”(30年間分別出土的左右殘件),更直觀呈現考古工作的漫長與艱辛。
從遺址到公園,續寫文明新篇章
作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史前聚落遺址,凌家灘的聚落規劃令人驚嘆:防御區、居住區、祭祀區、墓葬區井然有序。600平方米的三層祭壇,以不同材料分層構建,印證著先民的宗教信仰。
如今,考古研學小鎮讓游客體驗模擬發掘,申遺工作穩步推進。正如考古學家嚴文明所言,凌家灘人是長江下游文明化進程的“先鋒隊”,而這座博物館與遺址公園,正讓五千年前的玉色文明,在當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