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侯寶林在看了楊振華與金炳昶的一段吉他相聲之后對蘇文茂說:“文茂,你覺得楊振華的吉他相聲算得上是相聲嗎?”
楊振華與金炳昶在舞臺上合作的吉他相聲,集齊了“吹拉彈唱”、且聲情并茂。
臺下群眾不懂的看熱鬧、懂行的看門道,一個兩個竟帶頭鼓掌,拍手叫好,對這“新型”相聲表演給出了很高的熱情。
相較于以往相聲現場的冷冷清清,楊振華和金炳昶的表演,讓整個現場人滿為患。
可作為一代相聲大師的侯寶林看罷二人在舞臺上的表演后,卻罕見地皺了眉頭,連連搖頭:這樣的嘈雜、賣弄也能被稱之為相聲?
心中的情緒五味雜陳,思索了良久,侯寶林還是沒忍住,對著蘇文茂脫口而出一個問題,這才有了開頭一幕。
相較于侯寶林的眉頭緊鎖,對楊振華與金炳昶的相聲吉他看不上眼,蘇文茂卻一改常態,對二人的表演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原本的相聲有些過于傳統,加入吉他這一流行元素,反而讓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到新鮮事物,相聲不應該循規蹈矩,我倒認為,二人這吉他相聲說的極好?!?br/>蘇文茂也是傳統相聲大師,可頭腦靈活,對二人的表現贊不絕口,誰料,侯寶林卻開口反駁,斬釘截鐵說了一番話。
“相聲是相聲,吉他是吉他,吉他嘈雜,相聲創新固然重要,可是否過于喧賓奪主了,這和傳統相聲概念格格不入?!?br/>侯寶林的話可謂是一言九鼎,眾人面面相覷,兩位相聲大師所站的角度完全不一樣,甚至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到底什么是相聲?侯寶林心目中的相聲又該是什么樣?
侯寶林最初是以學習京劇為主,后來改學了相聲,自從1940年后,便與相聲老前輩郭啟儒搭檔,合說對口相聲。
侯寶林自從接觸相聲那一刻,相聲形態便是兩人合作,一個視為逗哏,一個視為捧哏,二人一說一和,若能將臺下的群眾逗得捧腹大笑,那便是真本事。
侯寶林與郭啟儒合作的“文明相聲”受到了天津群眾的喜愛,也成為了天津最為出名的五檔相聲之一。
蘇文茂呢,從小就極為喜歡相聲,到了天津之后,還經常抽時間去捧場侯寶林與郭啟儒的相聲。
不過要說蘇文茂最喜歡的相聲,還要當屬“小蘑菇”常寶堃的相聲,機緣巧合之下,蘇文茂拜在了常寶堃門下,成為了相聲第七代傳人,為“文”字輩。
侯寶林,是中國相聲第六代傳人,輩分靠前不說,也比蘇文茂成名早,因此蘇文茂對于侯寶林十分尊重,私下里也一直稱呼侯寶林為“叔”或者“侯叔”,亦或者是“侯老師”。
侯寶林與蘇文茂都是相聲大師,二人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彼此門下的徒弟們也是,且二人觀念很合,即便不是同門,倒更像是親兄弟。
然而,這勝似“親兄弟”的二人卻在一件事情產生了分歧……
1979年,楊振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本身就不愿意按部就班工作,決定由自己出頭成立一個演出隊,前往各地演出。
領導對于楊振華的“大膽”持相反意見,表示若是楊振華想要自立門戶,充當個體戶,就必須凈身出戶,不能帶走團隊當中的任意一個成員,自己的好搭檔金炳昶更不用想。
這樣的條件很是嚴苛,可楊振華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選擇了凈身出戶,前往河北張家口市謀求發展,并成立了“楊振華藝術團”。
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走遍了23個城市,創作了很多有趣的段子,1981年,北方片曲藝調在天津舉行,曲藝界名家齊聚天津,各自表演自己的拿手絕活。
楊振華也借著這個機會來到了天津,金炳昶與楊振華之前是好搭檔,二人分開之后,機會難得,便在相遇之后,共同合作了一段相聲。
楊振華抱著吉他,一邊唱一邊說,這樣的新型相聲倒是令臺下的群眾耳目一新,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在一眾相聲節目中脫穎而出,引領出了一種新的時尚潮流。
然而,好景不長,楊振華藝術團就遭遇了打擊,禁止其在全國各地巡演,楊振華一氣之下病倒了,藝術團也于1982年9月解散,藝術團的成員們樹倒猢猻散。
侯寶林于1982年看到了楊振華的吉他相聲,心中對于楊振華的“創作”有些不太能接受,于是便主動詢問蘇文茂的看法。
誰料,蘇文茂卻表示:“吉他相聲就是相聲,相聲是主題,沒有更改,只是加了吉他這個新元素而已?!?br/>侯寶林聽到蘇文茂當眾“反駁”自己,一時間愣了神,反應過來之后卻哈哈大笑,贊同了蘇文茂的觀點,只是在侯寶林心中,傳統相聲中依舊不該出現吉他的身影。
信息來源:百度百科——侯寶林、蘇文茂、楊振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