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發布
作者:賈琦
編輯:陳澗
設計:嵐昇
很多人甚至連“穩定幣”是什么都沒弄清楚,就在這場近130億元的穩定幣騙局中傾家蕩產。
一個在貴州創辦的名為“DGCX 鑫慷嘉數據”交易平臺,于今年6月底人間蒸發,波及超200萬名投資者。
7月7日,湖南桃江縣公安局發布風險提示,確認該平臺已涉嫌集資詐騙。
曾經作為“鑫慷嘉”總部的貴陽國際金融中心22層,如今已是人去樓空,僅剩一紙封條與散落一地的“日入萬元不是夢”宣傳單。
而幕后的策劃者黃鑫,早已遠走他國,逍遙自在。他輕蔑地將這起巨額詐騙稱為“智商匹配”游戲:“我只是拿走了你們不屬于符合你們智商的財富,希望你們能感謝我。”
▲網傳截圖顯示,黃鑫在會員微信群留言。
在這場虛擬與現實的博弈中,名為“穩定幣”(USDT)的金融工具,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如同一輛滿載現金的的隱形運鈔車,在缺乏監管的跨境網絡中自由穿行,協助完成巨額資金的轉移與洗白,運作得幾近不留痕跡。
這不僅是一個關于貪婪與欺騙的故事,更是一個關于新技術沖擊下,現有監管該如何有效跟上的時代警示。
精心設計的完美閉環
“鑫慷嘉”的騙局,始于一場極具視覺沖擊力的信任構建。總部設于貴陽CBD寫字樓——國際金融中心22層,裝修極盡奢華,墻上還懸掛著創始人與“迪拜政要”的合影,刻意營造出看似權威、堅不可摧的“財富實力”。
三位創始人黃鑫、邵馨慷、王彥嘉,將各自名字拼湊成“鑫慷嘉”,通過“碰瓷”國際金融機構與央企品牌,為自己披上合法、專業、國際化的外衣,為后續的非法集資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其對外聲稱的“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DGCX)中國分站”,不過是一個被盜用的名號——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Dubai Gold & Commodities Exchange)的簡稱,一個聽起來極具權威和國際背景的標簽。
▲網傳的平臺簡介。
而他們謊稱的“已與中石油達成五年戰略合作”,也被媒體證實只不過是一樁金額不過20萬元的油品過濾設備買賣。
“鑫慷嘉”還設立了類似傳銷的“兵團式”9級架構。一個會員只要推薦9人入會,便可升級為“排長”,獲得獎金和保底月薪。之上更有“連長”“營長”,直至最高級的“司令員”,推薦獎金和月薪可達上萬美元。
花架子雖多,但核心套路沒變,依舊還是超高回報誘餌。平臺自稱擁有“獨家大數據算法”,可實時預測中東市場黃金與原油期貨波動,從而實現穩定高收益。
回報有多高?日化收益率1%。前提是,資金一旦投入,至少一個月內不得提現。
據北京商報,武漢投資人黃錚(化名)稱,他在2025年5月加入平臺,投入約3萬元。尚未等到提現窗口開啟,平臺就已徹底崩盤。
最終的收割來得突然又精巧。就在暴雷前一周,平臺以“系統升級、接入國際清算網絡”為名,要求用戶必須追加一筆相當于現有賬戶余額10%的充值,方可“激活”原有資產。這一輪操作,依然通過USDT充值完成。
假設用戶若持有1000枚USDT,需額外充值100枚,并可在此后每日獲得1%收益(即每日10枚USDT),但必須累計至100枚才能申請提現,且提現手續費高達50%,實際到賬僅為50枚。
對多數投資者來說,這成了“割肉前的最后一次加注”。許多人懷著“再投一點就能取出本金”的心理,把棺材本也砸了進去。
6月25日,平臺開始出現提現失敗。次日,徹底癱瘓。平臺回應稱“公司被監管認定涉嫌偷稅漏稅,賬戶被凍結”。
至此,黃鑫精心設計的騙局完美閉環:用“高大上”概念包裝引入信任,用高收益誘導投入,用病毒式的層壓制度擴散,最后以“二次充值+封鎖提現”實現瘋狂收割。
“慣犯”不斷進化
“鑫慷嘉”的幕后操盤手黃鑫,一直以“華爾街金融博士”“中石油高管”的虛假身份進行自我包裝,還聲稱“早在2015年就精準預測了原油暴漲”,試圖營造出一位專業、權威、眼光獨到的金融高手形象。
但現實卻是另一番模樣。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6年,黃鑫就因疑似參與“云聯惠”傳銷盤被判刑。“云聯惠”曾以“消費返利”為幌子,席卷全國,涉案金額高達3300億元,會員超500萬,最終在2018年被廣東警方定性為特大非法傳銷案。
出獄之后,黃鑫并未收手,搖身一變成為“黃博士”,投身“扶貧養殖”等項目,再次行騙,并于2020年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這名職業慣犯不僅沒有收手,反而在一次次“實戰”中不斷進化升級。他擅長將騙術包裝成“時代新風口”:從“消費返利”到“金融扶貧”,再到這場打著“迪拜黃金+原油期貨”旗號的穩定幣騙局,套路換皮,邏輯不變。
多年累積,他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詐騙三部曲”:搶占熱門概念,搭建可信外殼,精準踩在監管盲區。
而當投資者還沉浸在“穩賺不賠”的收益幻象時,黃鑫早已悄然部署退路。2024年10月,國內多地警方剛剛發布風險預警,黃鑫就已通過投資移民,獲取加勒比島國圣基茨護照。這本被稱為“世界通行證”的護照,可免簽160多個國家,為他規避司法追責、實現自由出入境提供了關鍵庇護。
天眼查數據顯示,鑫慷嘉的運營主體——貴州鑫慷嘉大數據服務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注冊成立,注冊資本3000萬元未實繳,無金融業務資質卻開展集資活動。最初法人為邵馨慷,后變更為劉海亮。公司社保人數為零,屬于典型的空殼公司。
至于黃鑫的廬山真面目,至今成謎。
此前一直在網上廣泛流傳的的那張身穿黑色間條條紋西裝的形象照也被證實為盜用。照片中的男子實為香港人梁迦杰,其本人早在2024年通過社交平臺澄清:“從未參與該平臺的創辦、運營或推廣,也非其所謂的‘創辦人黃鑫’,過往從事的領域與‘鑫慷嘉’所涉業務毫無交集,相關詐騙行為與其無關”。
穩定幣淪為騙局幫兇
與以往同類騙局相比,“鑫慷嘉”最核心的“創新”,莫過于其對穩定幣USDT的極致運用。
在整個操作鏈條中,所有投資者都被要求通過指定的場外交易平臺,先將人民幣兌換成穩定幣USDT,再轉入平臺指定的加密錢包地址。同樣,平臺發放利息和返還本金時,也全部以USDT結算。這一設計,堪稱整個騙局的神來之筆。
▲鑫慷嘉的獎勵方案。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USDT幾乎等同于“數字版美元”,其“與美元掛鉤”的特性使整個平臺看起來更具權威感和安全性,也更容易激發對跨境資產配置的追捧錯覺。
而對黃鑫團隊來說,USDT的引入遠不止表面上的“支付工具”。在傳統的非法集資中,資金在銀行賬戶間頻繁流動,很容易觸發金融機構的反洗錢系統。但“鑫慷嘉”通過USDT繞開了這一風控網。操盤手并不直接處理人民幣兌換,而是將這一步交由投資者在OTC市場自行完成,最大限度降低了在資金募集環節的監管風險。
區塊鏈數據顯示,在今年6月平臺崩盤前夕,高達18億枚USDT(折合人民幣約129億元)被分批次從多個用戶資金池中,迅速轉移至3個新創建的錢包地址。隨后,這些資金快速完成“洗白”,幾乎無法追回。
“鑫慷嘉”的暴雷,留下一地雞毛。但真正令人警醒的,不只是騙局的規模,而是它在手法上的“代際升級”,以及監管與犯罪之間日益拉大的技術落差。
因為,這場災難的本質是,技術在進步,監管在追趕,而騙局,總比信任快一步。
盡管從2024年10月起,四川、湖南等多地金融監管部門陸續發布風險預警,明確指出“鑫慷嘉”涉嫌非法集資和傳銷。然而,這些官方警告在狂熱的投資者社群里,卻被解讀為“項目太火,引來同行嫉妒”和“政府在為項目正式落地做壓力測試”。
與此同時,全面引入USDT作為資金進出渠道,使整個資金流動過程更加隱蔽、跨境轉移更加高效,也讓騙徒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自由度。
對此,全球范圍內的監管步伐正在加快。近期,無錫、濟南等地已密集發文探討穩定幣監管問題,香港《穩定幣條例》也即將落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