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28日,阿來首家授權《文化藝術報》連載2025年新書《大河源》。即日起,本報連載茅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阿來的全新長篇非虛構力作《大河源》?!洞蠛釉础肥前頌槟赣H河作的深情傳記?!洞蠛釉础芬浴饵S河源傳》為題首發于《十月》雜志2025年第1期,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更名為《大河源》。阿來一路追溯黃河源頭,行走在高原,也行走在歷史和地質變幻的深處,為這片土地和我們的文明喚醒記憶、接續血脈。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在阿來筆下,我們再次看到她青春的樣貌,重新感知她的體溫和心跳。作品以地理地質層面國家重大考察的科學資料作參考,用詩性語言記述了黃河源區的自然景觀、地質變遷,探究了這片大地的文化記憶,呈現出自然與人文輝映的壯美景觀。
這片古戰場名叫大非川,就在鄂拉山下的大草原上。那時,四圍而來的吐蕃大軍中定有不少是已經臣服的白蘭和吐谷渾勇士吧。
《舊唐書·高宗本紀》中說:“薛仁貴、郭待封至大非川,為吐蕃大將論欽陵所襲,大敗,仁貴等并坐除名。吐谷渾全國盡沒?!?/strong>
莽原無言,視野里,裸露的巖石山消失不見。草掩沒一切,只有起伏的丘崗,只有漫布的牧帳和一群群牦牛。
出了隧道,就已經從山脈的南面到了北面。
海拔不斷降低,荒原上的草越來越青碧茂盛。
視野里出現了樹。立在低洼處的溪流邊,在陽光下蔭影團團。有柳,有沙棘,有圓柏。黃河源地區平均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不適合樹木生長。所以,在瑪多縣的幾天里,都沒有見到過樹。還是在縣城那座陽光房里,坐在盆栽的綠樹間,聽縣上的人說故事。說以前在瑪多縣長期工作的人,下到興海,突然見到草原上出現了樹,有些已經有兩三年沒見過樹的人,會抱著樹木放聲痛哭。我也有好些天沒看見過樹了。也想去樹蔭下小坐片刻,就保溫壺中熱茶,吃點東西。當然,我也只是如此一想,并沒有叫車停下。前路還長。
我們離開瑪多縣城時,就已暫時與黃河分別。
黃河從瑪多縣一路東去,沿阿尼瑪卿山南,經瑪沁縣、達日縣、甘德、久治等縣,入甘肅省瑪曲縣和四川省若爾蓋縣,在那里的大草原上,轉出一個大彎,沿阿尼瑪山脈北麓轉身西流,是為黃河第一灣。這一次溯河之旅,我就是從那里出發。
過了興海,下午某個時候,我們就將與這掉頭向西的黃河,在阿尼瑪卿山北的什么地方,迎面碰上。具體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
當年的古戰場,如今草色彌天,牛羊蔽野。
車過興??h,沒有停留。此行黃河源,時間有限,只好跳躍式地,選取一些認為有典型性的地方。
再行數十公里,就到了同德縣地界。
草原似乎到了盡頭,向東面,向北面,地勢猛然下降。河流深切,深峽出現在面前:厚積的赭紅色土和黃土層層累積,陡立如壁。狹窄處,山峰夾峙;寬闊處,深切的黃河和支流造成了宜于農耕的臺地。有引水渠道,沿渠生長著茂盛的楊樹與柳樹。階梯狀沿山而起的莊稼地里,小麥和青稞正近熟黃。
2.時間深處的宗日
又見到黃河了!
在同德縣巴溝鄉。
水流比從瑪多縣東向流出時浩大深沉了許多,河水也變成了與兩岸的厚土同樣的赤銅色。不是自西向東,而是自東向西,在深峽中沉緩流淌。
在這里,黃河在群山中沖出了深峽,來到盆地中,在地勢開敞處,造出一級級平整的,同時又依次升高的臺地。臺地上是大片條狀的耕地,是白楊掩映的村莊。一座座提灌站、一條條管道把黃河水抽取到幾百米上千米的高處,一口口蓄水池,莊稼饑渴時,開閘,一條條灌渠中,水奔向麥子、青稞和豆類,奔向村莊四周的梨樹與杏樹。
下午五點多了,陽光還很強烈。
正在熟黃的麥地和青稞地沿臺地梯級上升,從河邊向山腰。每一層臺地上,都是曾經的黃河水面所在的地方。我站在某一級臺地上,黃河已經深切下去兩三百米,深陷在下方,滯重的水泥裹挾著泥沙。
穿過大片麥地,穿過很多楊樹,和一個農耕的村莊,我們來到了一處考古工地。
靠著泥坯房和磚房的村莊,考古發掘現場就在梯級分布的麥田中間。一隊考古專家正在拿著刷子和小鏟,在一座房屋遺址上小心翼翼地工作。
二十多年來,考古人就在這片黃河臺地上的原野上不斷發掘,終于呈現出古籍中所稱賜支之地的一種先民文化遺存。以發掘地命名,稱之為宗日文化。
考古現場在一塊黃河臺地上的麥田里,在若干塊正在熟黃的麥地中間。表面的熟土被細心移開。再揭開幾十厘米厚的土層,一座房屋的地基顯現出來:柱洞,早前的夯土層。還敞開著一座躺著一具完整人骨的墓葬。
三位專家依次為我作了現場講解。
講發掘的意義與成果。講為什么沖溝能證明彼時的水文情況。講這種居址發現對考據先民文化的重要性。講灰坑,講灰坑里的發現,講如何用這些坑中棄物完成宗日人日常生產生活狀態的拼圖。更講清楚了這種發自本土的宗日文化,在上千年的演進中,保持本土特性外,又如何與外來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共存共榮,并如何受到滲透與影響。
宗日遺址北靠依目楊龍瓦和塔拉龍山,南臨黃河。
黃河淤積和自然降水沖刷來的黃土,造成了約15平方公里的河谷臺地,海拔高度2800~3000米,陽光充足,是黃河上游少見的一片沃土??恐S河這份天賜般的地理營造,早在 5300 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群在這片臺地上活動了1300多年的古人類,創造出了這種文化。
(未完待續)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