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解放日報“抗戰?上海尋跡”報道組兵分多路,從不同視角尋找上海抗戰印跡。我們尋訪的第一路,便是重回當年戰斗歷史現場,回訪老兵和親歷者后代,追溯上海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跡。
時值暑假,寶山羅店的陳伯吹中學顯得有些靜謐。從校門走向深處,有座四烈士紀念碑沉默地矗立著,卻又似乎回蕩著歷史上的一段壯烈絕響。在如今這座紀念碑不足百米之處,是當年的羅店汽車站,亦是烈士們犧牲的地方。1946年,紀念碑在殉難處落成,此后于1981年重建、1984年移至現地放大重建、2000年再次修繕。
這是上海唯一的紅十字會烈士紀念碑,1937年,在淞滬會戰前線,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第一救護隊副隊長蘇克己、助醫劉中武、護士謝惠賢、護士陳秀芳等四人在前線遭日軍屠殺,蘇克己被殘忍分尸成六段。那年的10月1日,在家待產的妻子朱寶琴因悲傷過度,在蘇克己殉難后的第38天生下遺腹女,名蘇潔。
她一直保留著一張老照片:20世紀30年代,母親朱寶琴作為助產士,正在為剛出生不久的男嬰沐浴,而身穿白大褂、面帶笑容站在一旁的,便是父親蘇克己。
遺憾的是,蘇克己沒能等到迎接自己的孩子誕生、沐浴的那一天。
掩護飛行員傷兵,他被日寇殘酷肢解為六段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后,侵華日軍在小川沙登陸,進攻上海北部軍事重鎮羅店,企圖占領羅店、威脅嘉定,從而切斷京滬鐵路大動脈,堵住上海守軍的后路。
國難當頭,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迅速組織戰地救護隊,委派醫師蘇克己為第一救護隊副隊長,并確定羅店醫院為戰地救護醫院,搶救戰地傷員。
戰況異常激烈。短短幾天,羅店救護醫院住滿了傷兵。8月23日下午,中日空軍在羅店上空交戰,中國飛行員苑金函在擊落一架敵機后,戰機不幸中彈,拖曳著濃煙烈火墜落在羅店附近,苑金函負傷后跳傘降落在農家竹園中。蘇克己聞訊急率隊員前往開展救護,手術完成后,由于傷員無法站立行走,蘇克己立即決定由他與劉中武及兩名工友用擔架抬傷員撤離,陳秀芳、謝惠賢兩位護士則舉著“中國紅十字會”的會旗、背著印有紅十字標志的藥械箱緊隨其后。
然而,距羅店鎮還有兩里路的時候,醫療隊突然遇到喬裝成當地農民模樣的3名日寇。日寇發現紅十字救護隊員后,持槍逼近,喝令停步。“據說那位飛行員被掩護在一個豬圈里,逃過了一劫。我父親是南洋醫科大學畢業的,他會日語,用日語跟他們說,‘我們是紅十字的救護人員’,可日本鬼子不管這些,而且企圖侮辱女護士。我父親很氣憤,用隨身帶的救護包向日軍扔過去,他們就是獸性大發了,殺害了我父親。”蘇潔回憶。
日寇舉刀猛砍,蘇克己躲避不及,兩腿頓時被砍斷,倒在血泊之中,后被肢解為六段,慘不忍睹。劉中武和工友、護士迅速撤離。此時槍聲大作,劉中武、謝惠賢當場中彈身亡,陳秀芳腹部受重傷,送至醫院后因搶救無效死亡。
戰事西移后,蘇克己的親友曾前往殉難地尋找尸骨,卻遍尋不得。日寇殘殺紅十字救護人員的野蠻暴行,震驚中外。當年《新聞報》痛斥:“倭寇野蠻成性,將救護人凌虐備至,用鉛絲貫穿手掌,任意踢打,且欲逞獸行侮辱女護士,蘇醫師忿不可遏,以未縛之手,舉藥囊向寇擲擊,寇暴怒,拔刀亂砍蘇氏。”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分別報請國史館和國際紅十字組織,將這一史實永載史冊。
克己復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仍想感化敵軍
1937年10月26日晚,蘇潔出生的數天后,“四行倉庫”保衛戰打響。
這位與“八·一三”同齡的老人,每當駐足羅店四烈士紀念碑前,總要沉思緬懷。如果不是日軍侵略、沒有那場戰爭;如果不是日軍殘暴、無視國際公約,她的父親蘇克己應繼續在羅店醫院,與劉中武、謝惠賢、陳秀芳等醫務人員一起為民治病,踐行“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
克己,來自《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蘇克己也一直以此為標準為人、行醫。他出生于江蘇的中醫家庭,1925年從南洋醫科大學畢業后,先后在上海大場惠濟醫院、江西九江市紅十字醫院工作,后任福建泉州平民醫院外科主任、中國紅十字會羅店醫院院長兼外科主任等。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爆發。蘇克己在大場參加傷兵救護工作。大場失陷后,他又先后轉移至上海第十二傷兵醫院、常州天寧寺傷兵醫院等地投身一線。直至1937年8月23日,他成為中國紅十字會歷史上第一位在戰地搶救傷兵時遇害的紅十字會醫師,年僅37歲。更令人心痛的是,直至犧牲的前一刻,蘇克己仍然據理力爭,想要感化日軍、保全傷員。
同事們回憶,大家平時不稱他醫生,也不叫他的名字,都叫他“蘇”。蘇克己為人忠厚,醫術精湛,在羅店醫院時,許多危重病人,包括骨癆、肝膿瘍等疑難雜癥和歷時十余年的老爛腳、機械軋脫頭皮等工傷病患,都經他的治療得以康復。在惠生助產學校任教時,蘇克己不取分文報酬,但工作非常認真。1937年,蘇克已和朱寶琴在上海江灣參加集體婚禮時,另一對素不相識的新人沒有馬車,蘇克己主動招呼他們同坐自己雇的一輛馬車。
這樣一位有為青年的生命卻戛然而止。“我母親懷孕剛6個月,考慮我父親要去參加救護傷員,母親那時候就離開了羅店,到上海的親友家里去待產。”蘇潔說,當時戰云密布,這一別竟是這個小家的最后一面。
抗日救亡的浪潮滾滾,上海全城轟轟烈烈。在《歌八百壯士》的聲聲“中國不會亡”中,中國紅十字會上海煤業救護隊成立,接力為戰地服務;1938年3月,該救護隊傳奇般地將一批又一批紅軍游擊隊員從大山深處集結至皖南巖寺整編,為新四軍建軍、迅速匯入抗日洪流做出了永載史冊的貢獻。
原標題:《醫師蘇克己在淞滬戰場被殘忍分尸,女兒痛憶:父親殉難時,母親在待產期》
欄目主編:張駿 圖片來源:上海市紅十字會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楊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