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打一個基數是什么意思?代表多少發炮彈?
其實基數并不是一個固定單位,不同的火炮、不同的軍隊對基數的設定是不一樣的。在設定基數時是這樣考慮的 ,一門炮一天要打多少發才能維持火力壓制,而又不至于浪費運力。
比如,大口徑火炮的基數常定為60發左右,其中30發隨炮機動,另一半由營團級運輸隊攜帶,形成“隨時能打、持續可補”的彈性體系。如果把基數比作戰爭齒輪的齒距,那么后勤便是驅動這個齒輪的鏈條,齒距太大則鏈條斷裂,太小則動力不足。
因此,火炮的彈藥基數又和部隊的后勤保障能力相關。同樣一門炮,以騾馬為主要運載工具的部隊,它的彈藥基數設定,肯定沒有以卡車運載的摩托化部隊大。
一個彈藥基數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呢?
我們以解放軍快要退役的152毫米牽引式榴彈炮為例,一個炮兵營手中一般有18門這樣的火炮,每門炮有60發炮彈,這是它一個基數的標準,單日打一個基數,就意味著這個炮兵營一天內要向敵方陣地傾瀉1080發炮彈。
按照高爆彈來計算,這些炮彈總重量足足有54噸,需要動用十幾輛老式解放CA-30型越野卡車來運輸,可以說,這個火力非常奢侈了。
實際情況下,以解放軍的火力投送能力,一天打幾個基數是很輕松的。老山戰役中,火炮放置密度是60門炮每公里,一天打掉3400噸彈藥。一名戰士一天的裝彈平均重約為13.1噸,可謂是相當恐怖了。
衡量這些炮彈的毀傷效果,不是按簡單疊加來計算的。單發152毫米榴彈的殺傷半徑可達30米,對土木工事的破壞要小很多,只有5米。因為對面的敵方陣地是很復雜的,所以計算毀傷效能也比較復雜。
首先要有一個標準單位,實際戰場中,營級火力用“火力密度”衡量,現在要對1公頃也就是一萬平方米的區域實施壓制,在一分鐘內投送30發以上炮彈,形成的彈著點間距小于35米的網格,在這個火力密度下來計算毀傷效果。
按照這個火力密度,上世紀60年代的一次模擬試驗顯示,一個152炮營打滿1080發炮彈能癱瘓敵團級防御陣地前沿2公里的縱深,也可以粉碎一個裝甲連的迎面沖擊隊形。
至于能夠殺傷多少人,這個其實不好計算,因為人是活動的。如果按照這個火力強度來打現代戰爭,顯然效果不如上個世紀好。看看俄烏戰場就知道了,陣地上填坑的士兵是零零散散的,人員和裝備的集中程度和大兵團作戰時代肯定不能比,所以即便高峰欺,整個戰線俄軍每天打10萬發炮彈,這些炮彈能殺傷500人以上就算不錯了。
火箭炮也是炮,它的彈藥基數是怎么設定的?
相較于大口徑榴彈炮的“重錘”,122毫米火箭炮則更似“鐵掃帚”。它的彈藥基數定義比較獨特,要按兩次齊射量計算,假如一個火箭炮是40管,單次齊射40發,那它的基數就是80發。一個火箭炮營要是配18門火箭炮,那兩次齊射就是1440發。
火箭炮威力強,主要表現在單位時間內火箭彈的傾瀉能力。18門火箭炮一次齊射,可在15秒內潑灑720發炮彈,覆蓋面積超300萬平方米。代價就是成本高、精度差,只能面殺傷,不能定點清除,沒有精確制導的火箭炮才這么打,PHL-191這類火箭炮不算。
大口徑火炮,一個彈藥基數的炮彈要花多少錢?
按當前國際市場常規高爆彈單價6000美元計算,一個基數差不多總耗資就是650萬美元,這還不算運輸費用等雜七雜八的額外消耗。
當然,這是歐美的炮彈生產價格,軍工彈藥的價格其實很不透明,如果按照制造材料來計算,一枚155炮彈真的不需要多少錢,但是背后的生產線搭建、產業工人數量的花費、炮彈儲存保養的費用、研發費用等等全部加到一塊,單枚炮彈的價格就貴了。畢竟炮彈不像子彈,子彈還可以參考一下民用市場價格。
總的來看,重工業體量越大,炮彈就越便宜,反之就越貴。比如英國,他們的鋼鐵廠都關閉了,要是打仗的話,155炮彈就要采購其它國家的,價格自然就貴。俄羅斯有當年蘇聯攢下的老本,打了三年,現在估計都還有不少庫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