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藍1990年8月24日出生在香港。小時候她在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讀書,后來上了可風中學,成績一直不錯。到了高中畢業,她沒走香港本地那套高考路子,而是直接報考了內地的清華大學,進了英文系。
她為啥選清華?其實跟什么愛國情懷沒關系。她自己說過,主要是覺得香港的教育太死板,想換個環境試試。清華大學在內地是頂尖學府,能給她接觸全國各地優秀學生的機會,再加上英文系本身就偏國際化,她在那兒能學到不少東西。
不過,她在清華的日子并不長。本科四年,她跑了好幾次海外交換項目,比如2010年去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待了一學期,后來又通過歐盟的伊拉斯謨世界計劃,去丹麥奧胡斯大學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讀了個新聞、媒體與全球化的碩士。算下來,她在清華實際待的時間不到一年,跟內地的聯系其實挺淺的。
但不管怎么說,清華這塊招牌是真的。她在那成績優秀,拿過不少獎學金,也練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語。這些經歷給她后來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基礎,也讓她在香港的新聞圈子里有了點“學霸光環”。
何桂藍大學期間就沒閑著。她利用假期回香港,在一家叫《主場新聞》的網絡媒體實習。這家媒體2013年才成立,主打社會運動和政治議題,特別受年輕人歡迎。她從實習生干起,負責街頭抗議的報道,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風格。她的文字生動,視角也挺尖銳,很快就得到了認可。2012年大學畢業后,她正式加入《主場新聞》,成了一名全職記者。
那時候的何桂藍,主要關注香港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住房難這些接地氣的話題。2014年,香港“占中”運動爆發,她開始深入抗議現場,報道街頭的混亂和警民對峙。她的文章被一些國際媒體轉載,名氣逐漸起來了。
2015年,《主場新聞》改名叫《立場新聞》,她繼續在那干,筆鋒越來越犀利,開始明顯傾向支持民主派。她的視頻報道在社交媒體上特別火,溫柔的長相加上堅定的立場,讓不少年輕人管她叫“立場姐姐”。
到了2019年,反修例運動成了她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她多次出現在抗議前線,報道沖突現場,尤其是7月21日的元朗襲擊事件,讓她徹底出了名。
那天晚上,元朗站發生了白衣人襲擊市民的事件,她在現場直播,頭部被打傷,畫面傳遍了網絡。這事兒讓她成了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也讓她在抗議者中間有了更大的影響力。事后,她寫文章指責警方跟黑社會勾結,立場越來越激進。
何桂藍的清華背景雖然時間不長,但確實成了她被亂港勢力看中的一個點。為啥?因為她在內地頂尖大學讀過書,這讓她在批評內地時有了種“親歷者”的身份,能讓人覺得她的話更有分量。亂港圈子里的人覺得,她這種香港人,既了解內地又反感內地,是個很好的宣傳工具,能影響香港年輕人對內地的看法。
她在《立場新聞》寫過不少關于內地的文章,基本都是負面調調。比如她說清華的學生得接受愛國教育,課堂討論被限制,生活壓抑得不行。這些話多少有點夸張,但特別容易在香港年輕人中間引起共鳴。
她還拿自己的經歷舉例子,說內地體制僵化、社會不公,潛臺詞就是香港得警惕內地化。她的文章在臉書、推特上傳播很廣,尤其是在反修例運動前,幫著把一部分人對內地的負面印象推到了高點。
到了2019年反修例運動,她的名氣更大了。她不光是報道,還開始站在抗議者的角度說話。元朗事件后,她在報道里反復強調警方不作為,把自己受傷的事兒當成證據,矛頭直指特區政府和內地。這些內容讓她的支持者覺得她有理有據,但也讓她在親建制的人眼里成了“煽動者”。
比如香港監警會2020年5月出了份報告,說元朗事件沒證據證明警黑勾結,警方反應也算合理。她立馬在臉書直播反駁,說報告是掩蓋真相,還說自己親眼看到警方放任白衣人打人。這種說法雖然煽動了不少情緒,但客觀上沒啥新證據,更多是情緒輸出。
她的內地經歷就這樣被放大,用來包裝她“學霸投身抗爭”的形象。亂港勢力拿她當招牌,她自己也順勢從記者轉型,開始往政治圈里靠。
2020年,何桂藍正式跳出了記者身份,宣布參選立法會。她想借著反修例運動的熱度,從媒體人變成政治人物。她在街頭發傳單,喊著“守護香港自由”的口號,清華背景也被拿出來宣傳,說她是“高材生為民主奮斗”的代表。不過,她的參選資格沒過關,當局認為她公開反對《基本法》,不符參選條件。
參選被攔住后,她沒放棄,轉頭加入了民主派的初選。這次初選是“35+”計劃的一部分,目標是通過協調候選人,爭取立法會過半議席,癱瘓特區政府。她在里面負責宣傳和協調,算是核心成員之一。她的清華背景和記者經歷被反復提及,說她有能力、有見識,能代表年輕人發聲。這個計劃當時吸引了61萬人投票,聲勢不小,但也徹底惹惱了當局。
2020年7月,《香港國安法》落地,這幫人的日子不好過了。初選剛結束沒多久,當局就認定“35+”計劃是顛覆國家政權的行為。何桂藍因為是組織者之一,成了重點目標。2021年1月6日,警方大抓捕,她和其他52人一起被抓,罪名是“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從這時候起,她的路算是走到了盡頭。
被抓后,何桂藍和其他47人一起被送上法庭。這場審判拖了挺長時間,從2021年到2023年才正式開庭。控方拿出了不少證據,包括她的通訊記錄、初選會議的紀要,還有她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言,證明她參與了“35+”計劃的策劃。她的辯護是,初選只是讓香港人表達意愿,不算犯罪。但法庭不認可這個說法,認為她的行為威脅了國家安全。
庭審期間,她表現得挺硬氣。她選擇自己辯護,說自己無罪,還拒絕了限制言論自由的保釋條件。2021年3月4日的保釋聽證會上,她態度堅定,得到了法庭里一些人的掌聲。不過,法官沒給她保釋,她被直接送進了荔枝角收押所。
在監獄里,她日子過得單調,只能看點書和報紙。她通過律師對外發聲,呼吁關注政治犯的處境。2023年,47人案正式審判,持續了好幾個月。2024年11月19日,香港高等法院宣判,她被判了7年監禁。
法庭認定她是初選的主要參與者之一,罪行嚴重。判決出來后,她的社交媒體發了篇文章,題目是“定罪不能掩蓋真相”,說她不認罪是為了捍衛61萬初選選民的意志。
11月29日,她提出上訴,想挑戰定罪和刑期。到現在上訴還沒結果,她還在大欖女懲教所服刑。她的案子在國際上也掀了點波瀾,美國國會2023年提名她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但沒啥實質進展。亂港勢力還把她塑造成“自由斗士”,在美國街頭投屏她的形象,可這也沒能改變她被判刑的事實。
何桂藍的故事,從清華高材生到亂港分子的轉變,挺讓人感慨的。她聰明、有能力,卻選了條不歸路。她的內地經歷本來是她人生的加分項,結果被亂港勢力拿來當工具,最后把自己搭了進去。香港回歸后,社會撕裂得厲害,她的案例就是個縮影。
有人覺得她是為理想奮斗,值得同情;有人覺得她咎由自取,法律面前沒得商量。拋開情緒化的東西,她的行為確實踩了紅線,《香港國安法》落地后,這種政治投機基本沒活路。她的結局,既是個人選擇的代價,也是香港局勢變化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