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法官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于我,是人生長卷中一段不可磨滅的印記,更是法治道路上一位亦師亦友的同行者。回望來路,一切似乎都始于那個略顯簡陋的起點——那座緊鄰傳達室、位于東交民巷邊的平房,那里,是全國法院干部業余法律大學(以下簡稱業大)的雛形,也是學院的前身。
記得1985年初春,乍暖還寒之際,我正埋頭于刑事審判工作。那時,一個重要的決定擺在我面前:是否參與籌辦業大。起初,我有些猶豫,畢竟已扎根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庭三年。但組織上指出,創辦業大是法院系統提升隊伍素質、適應時代發展的關鍵舉措。最終,服從大局的信念讓我踏上了這條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新路。
“抗大”式辦學,以苦為樂。1985年5月,我到業大籌備組報到。彼時的籌備組“七八個人,五六桿槍”,辦公室設在臨時騰出的最高法機關大門傳達室西側兩間平房,南墻外即是車水馬龍的東交民巷。籌備階段,行政雜務比教學事務多出幾倍,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為的是確保秋季開學。工作任務重,條件也艱苦,但革命理想大于天,“天當房地當床”的艱苦創業都融化在滿懷希望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當中。
業大開啟法院隊伍建設快車道。1985年9月13日,最高法舉行開學典禮。那一刻,第一批通過嚴格考試錄取的3萬多名學員滿懷喜悅,邁入人民法院自己創辦的大學。1984年底,全國法院系統干警高中以下文化水平人員占比高達九成以上,人才短板制約著司法審判工作的發展。業大的創辦,正是為了破解這一困局。正如時任最高法院長鄭天翔同志所強調的,“辦好業大,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業大承載著法院隊伍建設的殷切期望,一場大規模的學歷教育攻堅戰就此展開。
理論聯系實際,質量第一。作為1985年最高法首批聘任的業大專職教師,我深知肩上的責任,牢記著老領導的囑托,與同事們一道,潛心教學,大膽探索,逐步構建起一套適合人民法院特點、兼顧理論與實際的教學體系,包括音像教學、面授輔導、刊授教學、案例教學、大綱指引、教材編寫、教學研討、交叉巡考、統一閱卷等多種形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相長,我也在不斷提升自我,公開發表了一些論文、著作,點滴記錄著那段耕耘的歲月。
從嚴管理,業大立校之本。在辦學過程中,無論是學員還是教職工,都始終強調紀律與規范。業大曾對個別違反校紀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也以此為契機,強化內部管理,提升辦學質量。正是這種從嚴要求,保證了業大教學成果的含金量,使其順利通過了國家教委“背靠背”的考核驗收。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深深烙印在每一個業大人的心中。
改革創新,業大發展之路。在擔任業大校務處處長期間,我參與并推動了教材發行、學費收繳等改革,努力緩解辦學經費壓力;還主導了全國業大教育管理和統計工作的一體化,研發了管理軟件,讓業大的管理工作走在當時成人教育的前列。這些點滴創新,匯聚成業大發展的洪流,讓我們真切體會到老一輩革命家那種敢闖敢試的精神力量。
蠟燭精神,業大靈魂之光。1997年11月10日,學院正式成立,業大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我轉崗至學院學員處工作,擔任學員處處長,組織上信任地將1997年至2001年業大掃尾工作交由學員處負責。四年間,我們起草文件、召開會議,針對末期可能出現的管理松散,還起草了關于加強學籍管理的文件。2001年8月,我帶隊完成業大最后一屆學員的畢業驗證工作。
2001年12月28日,全國法院教育培訓改革與發展戰略研討會的召開,標志著業大圓滿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十六年間,業大累計培養了近9萬名大專學歷生和8萬多名法律專業證書生,為人民法院輸送了大批急需的法律人才,為司法審判事業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來源:人民法院報·4版
作者:彭永和(作者原系全國法院干部業余法律大學校務處處長、國家法官學院黨委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副院長)
見習編輯:姚瀚|聯系電話:(010)67550939|電子郵箱:fyxw@rmfyb.cn
新媒體編輯:楊書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