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領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勇擔文化傳承使命。安徽職業技術大學“螢守非遺 智創未來”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懷揣“匠心懷德入職場,報黨報國報家鄉”的信念,深入“中國徽墨之都”歙縣,在持續40度的高溫炙烤中,完成了五天四夜的非遺探尋與守護之旅。團隊以“一靜一動”兩條實踐脈絡,在古墨馨香與魚燈躍動間,將書本知識化為躬身實踐的汗水,為非遺傳承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
靜水深流,匠心淬煉古墨硯魂
“靜”線引領團隊走進百年胡開文墨廠與徽州歙硯博物館。松煙繚繞的制墨車間里,學子們屏息凝神,觀摩古法制墨的繁復工序,體悟“輕膠十萬杵”中沉淀的千年匠心。博物館內,形態萬千的歙硯無言訴說著“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境界。同學們執筆細描硯上紋飾,每一筆都是對“靜中匠心”的虔誠摹寫。深度對話徽墨國家級傳承人周洪美、歙硯省級傳承人胡水仙,大師們堅守一生的故事,讓抽象的“傳承”化為血肉豐滿的精神火炬,照亮青年前路。
魚躍燈舞,青春點燃千年古藝
“動”線直抵古村瞻淇。學子們跟隨非遺傳承人,從山野砍竹起步,全程參與魚燈骨架扎制、宣紙裱糊到彩繪點睛的誕生歷程。汗水浸透衣衫,手上留下竹刺的痕跡,但專注的眼神始終未變——這是青春對傳統技藝最質樸的致敬。實踐華章在最后一夜奏響:學子們親手制作的魚燈被高高擎起,在喧天的鑼鼓中游弋翻騰于古巷。蜿蜒燈火映照著青春臉龐,古老儀式在年輕生命的舞動中煥發新生,隊員們深切感受到非遺穿透時空的磅礴力量。
知行合一,調研叩問傳承新途
實踐期間,團隊步履不停,深入歙縣古城街巷,向市民、游客、手工藝者展開廣泛調研。一沓沓問卷與訪談記錄,清晰勾勒出非遺在當代傳播與認知的現狀圖譜。青年們不僅以腳步丈量非遺土壤,更以理性思考叩問其未來:古老技藝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煥發生機?“匠心懷德”的職業精神如何借由非遺傳承得以滋養和弘揚?這些來自田野的思考,為探索“智創未來”的非遺傳承新路徑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靜觀領悟到親手創造,從課堂走向田野,安職大學子以“螢火”之微光,執著守護非遺千年薪火。他們在歙硯的溫潤與徽墨的醇香里觸摸文化根脈,在魚燈的光影流轉中舞動青春擔當。高溫下的每一步跋涉、每一滴汗水,都是新時代青年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瑰寶誓言的生動踐行。
(文/姜瑋 左皓 彭琳琳 圖/吳棟 解正揚 吳家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