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5時20分許,603路公交車北京交通大學東門站,總會有這樣一幕上演:一位盲人姑娘剛摸索著下車,就有一位“檸檬黃”上前將她攙扶下來,并護送她到150米外的小區門口。
不需要過多的語言交流,這是海淀區北下關街道公共文明引導員們與盲人姑娘張月的默契,這一挽一送間的溫馨約定,已經持續了9個多月。
事情得從2024年9月說起,“95后”張月從北京聯合大學畢業后,勇敢走入社會,入職北下關地區一家醫院,從事按摩推拿工作。她租住在交大東路附近,每天需要乘坐兩站地603路公交車上下班。
“姑娘,慢點兒,你要去哪兒啊?需要幫助嗎?”張月還記得她第一次單獨下班,剛下公交車,就有一個溫柔的女聲和她打招呼。隨后,一雙手輕輕挽住她的胳膊,把她帶離了人員上上下下的公交車門。
交談中,她得知攙扶她的是公共文明引導員劉相霞。在知道她要去公交站南側150米左右的小區時,劉相霞干脆地說了句“我送你過去吧”,就攙著她走上回家的路。
這一送,就沒有中斷過,從已經離隊、轉崗的李春英、郝京燕,到依舊堅守這一崗位的劉相霞,再到新加入的蘇勝先、李春宏……每個工作日下午5時20分開始,他們都不自覺地在一趟趟603路車上尋找張月的身影,就為了第一時間將她接下車。
記者跟隨劉相霞和張月一起走上回家的路,別看只有150米左右,可中途要經過一個丁字路口,從一座過街天橋下穿過,還要經過交大附小的校門。每天張月下班的時間段,正是家長等候接孩子的高峰期,人行道上全是家長和自行車,如果單靠張月一個人摸索著通過這個路段,可謂困難重重。而有了文明引導員的護送,張月走得很是輕松。
張月是河北衡水人,畢業后選擇留在北京工作,不僅因為這里機會多,更因為感受到了這個城市的溫度:“文明引導員阿姨們每天送我回家,一位在公交車上認識的姐姐,在我工作的醫院邊上一家銀行工作,她每天特意多走一站地接我一起上班,日常生活中,也總有人向我伸出援助之手。”
說著說著,張月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雖然我是人在外地,可這個城市就像家一樣溫暖,也讓我更敢于走出家門,擁抱這個社會。”
本期來源:北京日報
戳在看的你,一直都那么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