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其峰整理
7月5日夜,臨沂奧體公園體育館,萬人齊唱《沂蒙山小調(diào)》,拉開了刀郎2025巡回演唱會臨沂站首站序幕。這是繼濟南站之后,刀郎五個月內(nèi)第二次在山東開唱,也是首次在全國地級市舉辦巡回演唱會。
為什么是山東?為什么在臨沂?
川魯有情緣
發(fā)源于內(nèi)江的越溪河延綿二百余公里,流經(jīng)眉山,自宜賓注入岷江。900多年前,刀郎的四川老鄉(xiāng)——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在眉山下、岷江畔,聆聽父親蘇洵教誨,誦《詩經(jīng)》、讀《春秋》、習(xí)《論語》,遵從孔子的教誨立德樹人,“始于灑掃應(yīng)對進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廣之以讀書”。沿江入仕后,蘇轍曾在濟南官齊州掌書記,完成了“我生本西南,為學(xué)慕齊魯。從事東諸侯,結(jié)綬濟南府”的夙愿,蘇軾自鳳翔從政第一站就禮敬先師,宣示“冬十二月歲辛丑,我初從政拜魯叟”。之后,蘇軾先后在密州、登州擔任知州,留下“密州出獵”、“登州海市”等歷史名篇。
900多年后,與“三蘇”同飲一河碧水的內(nèi)江音樂人刀郎,繼移居新疆,將西域情歌、大漠風(fēng)情演繹到前所未有的流行音樂高度后,閉關(guān)多年,讀《詩經(jīng)》、悟《聊齋》,以山東淄博蒲松齡老人的神鬼故事《聊齋志異》為突破口,推出音樂專輯《山歌寥哉》,《羅剎海市》等歌曲迅速走紅,通過不同山歌曲調(diào)賦予聊齋故事當代審美表達,開創(chuàng)出一條用音樂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子的煥新路徑。
此番二刷山東,刀郎帶來取材于《聊齋志異》的《花妖》《珠兒》《靜聽》《羅剎海市》《翩翩》等歌曲,向齊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致敬,可謂誠意滿滿。
900多年前,位列“宋代四大書法家”之首的蘇軾坦言,自己師法《蘭亭集序》、“中年喜學(xué)顏魯公”,但他未必知道,王羲之和顏真卿均祖籍臨沂;
他一生對在蜀中寫下《出師表》,六出祁山的諸葛亮多有詠嘆,更在《諸葛武侯畫像贊》之中留下“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他未必知道,諸葛亮的祖籍也是臨沂;
他曾在遙遠的京師開封眺望蒙山,留下“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聞道東蒙有居處,愿供薪水看燒丹”的期盼,但卻始終未能如愿登臨蒙山,更想不到的是,滄海桑田,如今的沂蒙山,以及她蘊含的沂蒙精神,已發(fā)展為象征黨群、軍民血脈精神的紅色信仰高峰。
“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臨沂站開幕之初,大屏上打出的這行大字,是刀郎選擇臨沂的最真摯告白。
刀郎說:“山歌,就是民間最有力量的喜怒哀樂。越是性情坦蕩的地方,山歌越是響亮。”
臨沂,正是山歌響起的地方。八百里沂蒙,《沂蒙山小調(diào)》在這里誕生,《跟著共產(chǎn)黨走》《沂蒙山小調(diào)》《沂蒙頌》《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我的家鄉(xiāng)飛出一支歌》在這里傳誦……
館內(nèi),《沂蒙山小調(diào)》,《駝鈴》、《沂蒙頌》《我們走在大道上》等等,每一首紅歌旋律響起,都會引發(fā)萬人大合唱,這是刀郎音樂的魅力,更是沂蒙精神的感召力!
老區(qū)不老,風(fēng)華正茂。有資深刀迷羨慕地稱,臨沂演唱會是刀郎唱歌之外說話最多的一次。刀郎用意指一家人的四川方言,數(shù)次“感謝山東的大大小小”“感謝臨沂的大大小小”。是“好客山東”的熱情,“情義臨沂”的周到,以及豐富多彩的美景、美食,令刀郎和來自天南海北的刀迷沉醉。
何止刀迷。
就在刀郎唱響臨沂的前幾天,柬埔寨王室成員諾羅敦·珍娜公主來到臨沂打卡,在《沂蒙山小調(diào)》誕生地,深情唱起“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fēng)光……”
這一切,既預(yù)示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藝消費賽道蘊含無限生機,更昭示著新時代文藝的人氣之源、人心所向——是大眾的、民族的,也必將是世界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