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二年,輟學回家的曾鞏再次來到京都,參加科舉考試,這次的他經歷了諸多滄桑,變得極為沉穩。
眾人鉚足勁兒在考場上作答,都希望能考中進士,光耀門楣。
結果等會試結果出來,曾鞏高興不已,而朝廷卻為之嘩然。“一家四口都中了!”這是真的嗎?
屢遭重創
古代的科舉考試只靠努力高中的機會是很少的,而當朝的文風以及主考官員的偏向同樣非常重要。
曾鞏,少年成才,家中也是世家大族,從小就屬于那種過目不忘的天才。老師教書只教一遍,一睜眼的功夫,他就能把內容背下來。
除了天賦異稟,曾鞏還非常努力,這讓他小小年紀就已經比同齡人高出一大截。
其父親當然也指望自己這個兒子,再為曾家創立輝煌的歷史,所以就把14歲的曾鞏送到如皋的中禪寺東廂房。
這個地方大佬云集,那年剛滿14歲的曾鞏就已經見過了當時的文壇大家胡瑗、王惟熙、王觀、王覿、王俊乂等人,并且求教于他們。
他相信有了這么多名家教導,自己一定會成功的。
然而,在其20歲的時候,曾鞏落榜了,而后又落榜了好幾次。
這對曾鞏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可這也確實怪不到他頭上。
曾鞏拿手的是策論,但是當時考試主要內容是在時文。
曾鞏當時已經小有名氣,他落榜的消息一出,好多人都大吃一驚,其中包括致力于變法的王安石、大名鼎鼎的歐陽修、杜衍、范仲淹等人。
他們之間都有書信往來,還經常一起針砭時政,吟詩作對。就連歐陽修發現王安石這個人才,都是曾鞏推薦的。
曾鞏當時上太學的時候,就因為給歐陽修上書了一份《時務策》,從此成為了歐陽修的得意門生。
眾人都為曾鞏感到惋惜,但是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是不斷寫信吐槽那幾屆考官的荒唐。
這時,這些同年青俊里,只有曾鞏在走下坡路。
曾鞏得到了朋友和恩師的鼓勵,正準備再次迎戰考試,結果他的父親因病去世了。
更加糟糕的是,曾鞏一看家產,已經寥寥無幾,自己徹底從一個不太富裕的世家大族,淪為了一個只有名譽,但無金錢權力的家族。
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曾鞏便理了一下思路,現在的情況就是家里沒錢,父親沒了,繼母病了,自己落榜,四個弟弟、九個妹妹都嗷嗷待哺。
曾鞏只能安慰自己,好歹自己還沒生病,弟弟妹妹雖然年幼但也懂事,身體健康。
就這樣,曾鞏在遺憾中道別了恩師歐陽修和自己的朋友們,背起行囊,回到了家鄉,開始承擔家族重任,上養繼母下護弟妹。
順遂一生
這樣的日子,曾鞏足足過了十年,他也從當年的美少年轉眼就變成了38歲的中年人。
不過,在古代,就算五六十歲去考試,考官也不會把自己趕回來,而是鼓勵他們再接再厲。
但是,此時的曾鞏顯然沒有這么多心思,平常就是處理家中事務,偶爾寫寫文章,繼續與朋友探討人生的真諦和家國大事。
直到在這一年,歐陽修送來了一封信,信中滿是老師對他這個得意門生的惋惜和思念,并且鼓勵他再考一次。
曾鞏本來沒了心氣,但是這兩年剛好他的三個弟弟也要去參加會試,就當湊個熱鬧。
他雖然完全將身心轉移到了家庭,但是天才就是天才,之前學到的東西并沒有忘得一干二凈,一經回憶,差不多就記了起來。
而這一年,曾鞏也聽說此次會試競爭異常激烈。
首先是父子三人被譽為三蘇的蘇洵、蘇軾、蘇轍,其中兄弟二人也正好趕上考試,是由其父親帶著從眉州趕赴京都考試。
其次還有河南程顥,他的祖上是帝王之師,一家子都在朝中作地方官和中央官,聽說也是頗有文采。
再有和自己同歲的張載,曾鞏常聽范仲淹在信中提起這人,說是他還在陜西負責西北防務的時候,這人就曾經寫了《邊議九條》,提出一些軍事建議。
后來范仲淹在軍府接見了他,看這人不錯,日后必成大才,就建議他學習儒學,再去考試。
結果張載年紀輕輕,就將儒佛道三家學說的精髓看透,自己創立了一套學術。
范仲淹聽說后非常高興,在慶陽府修筑大順城的時候,他便專門請他作了《慶州大順城記》。
曾鞏記得,王安石還曾經和他說過,有一個叫呂惠卿的人,和他在政治上不謀而合,今年也要參加這場應試,果真是人才濟濟。
等到了京師,曾鞏又得到一個好消息,這次主持會試的官員是自己的恩師歐陽修。
要知道歐陽修在教育方面一直堅持古文、策論為重點,吟詩作賦是輔助命題,而曾鞏擅長的就是策論。
果不其然,等到放榜的時候,曾鞏兄弟四人全部都中了進士,而那些曾鞏熟知的才子也無一不高中。
曾鞏中了進士后的日子其實也挺平凡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被調來調去,期間還因為一些爭斗被外放。
直到王安石主持改革后,作為王安石的好友,曾鞏才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在地方上做出了不少的成績,深受百姓愛戴。
晚年他還曾在開封被宋神宗接見,因自己的某些觀點得到宋神宗的喜愛,還被破格留任。
之后,曾鞏又一頭扎進了史學里,掌管五朝史事,最后因為年老請求辭職,又趕上繼母去世,才被罷職。
相比之下,當年的同批進士里,曾鞏自己的人生算是順遂,雖沒有極大的精彩之處,卻也沒有遭遇極大的打擊。
那一年的科舉被后世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名垂千史的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四位就曾經與那一年的科舉有關,他們便是主考的歐陽修、送子考試的蘇洵,同進進士的蘇軾、蘇轍和曾鞏。
更令人驚嘆的是,那一次考試里還藏了九位未來的丞相,他們便是蘇軾、蘇轍、曾鞏、張載、程顥、呂惠卿、章惇、王韶和林希。
其中張載是理學創始人,程顥則是洛學代表人物,可謂是星光燦爛。
而在那個大佬云集的年代里,曾鞏成為了唐宋八大家里最不起眼的存在,但是他對自己的人生頗為滿意,尤其是他拜師歐陽修,推薦王安石,結友范仲淹。
讓他最為滿意的一段時光,當然應該是推行王安石變法。
小結
那時候,曾鞏平反冤案,救濟災民,興辦學堂,整頓吏治,讓百姓過上了更為安穩幸福的生活,這便是曾鞏一心進入仕途的初衷,報效國家,為國為民。
同樣,這也是他那一代大多數人的最終夢想,雖然大多數人被中途叫停,慘遭傷害,但至少有人嘗試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