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時下流行的“十六型人格”來分析,蘇軾無疑是典型的E人(外向型人格)。他十分喜歡與人交往,善于結交新朋友,有很強的表達欲,而且樂于嘗試新鮮事物,具有迅速適應環境變化的超強能力。因此,開朗、樂觀、曠達,幾乎成為蘇軾最富標志性的人格符號,這究竟是天性使然,還是后天養成?
蘇洵《名二子說》是我們了解蘇軾性格最早的可靠文獻: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文章作于慶歷七年,那時蘇軾十二歲,蘇轍九歲。從文中可見,蘇軾是典型的E人(外向型人格),蘇轍則是典型的I人(內向型人格)。尚未涉世的兩兄弟,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經歷,性格卻截然不同,可見先天因素確實存在。
然而,眾所周知,人格特質其實是可以改變的,后天因素的力量似乎更加強大。那么,E人蘇軾如何做到歷盡滄桑依舊保持天性的開朗樂觀?剛剛步入社會時蘇軾如何看待世界?是否有過迷惘和痛苦?是否有過精神內耗?對于未來有過怎樣的思考和準備?如何面對生命中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我們不妨從蘇軾青年時代的詩歌入手,追尋他的心路歷程。
郭綸觸動的憂思
蘇軾現存第一首詩歌《郭綸》作于第二次進京途中。兩年前,他進士及第,卻突遭母喪,按照慣例居鄉守制。如今守喪期滿,舉家東遷。此次進京,他將被朝廷授予官職,開啟仕宦生涯。自幼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蘇軾渴望走出眉山,走向廣闊的外部世界,成就功業,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然而,他出身于普通市井家庭,生長在偏遠的蜀地,無論是外面的世界,還是深不可測的官場,都難免令他心生忐忑。
在旅途第一站嘉州,蘇軾遇見了郭綸。郭綸原本是一名弓箭手,曾在邊境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朝廷獎賞,現在嘉州擔任底層官吏,年紀老大,窮困潦倒。聽了郭綸的故事,蘇軾感慨賦詩:河西猛士無人識,日暮津亭閱過船。路人但覺驄馬瘦,不知鐵槊大如椽。因言西方久不戰,截發愿作萬騎先。我當憑軾與寓目,看君飛矢集蠻氈。(蘇軾《郭綸》)
這是蘇軾在嘉州寫作的唯一一首詩歌。其實,逗留嘉州期間,父子三人游玩了很多地方,也遇見過很多人,為什么唯獨郭綸給蘇軾留下深刻印象,并激發了他的創作沖動?或許正是郭綸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不幸經歷,觸動了蘇軾對未來仕途的隱隱憂思。盡管蘇軾筆下的郭綸出走萬里,歸來依舊壯志不衰,似乎青春無悔,但“日暮津亭閱過船”的特寫,仍讓人深深感受到生命落空的悲哀。這種思想根基與儒家生命觀有關。儒家認為,人的生命必須有所依托,承載著某種社會責任而來,完成某種社會責任而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是社會責任的完成,也是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這種屬于儒家知識分子的高遠理想,在世俗的認知中,便往往成為“功名利祿”四個字。
生命的其他可能
那么,除此之外,人生是否還有其他不一樣的可能性?佛、道對此給出了不同觀點。《莊子》認為,人生是一個純粹自然的過程,生命有它本身的價值,生命價值的體現,不需要任何外在目標、責任和義務。就像一棵草或一棵樹,發芽、生長、開花、結果,不曾受到外力的摧折,健康自然地享盡天年,便是生命價值的充分實現。而佛家則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和無常,其根源即自我的欲望、執著和無知。
蘇軾從小接受多元化教育,儒家之外,道家、佛家對他都有深刻影響。他生長在佛教氣氛濃郁的家庭,父親和母親都篤信佛教。在天慶觀跟隨道士張易簡完成小學教育。少年時代第一次讀《莊子》,便“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將莊子引為異代知己。他熱愛自然,喜歡徜徉于山水之間,天性中就有著超塵出俗的傾向,而且過去幾年,他兩次遭遇親人離世。15歲時,唯一的姐姐因病去世;20歲時,三月進士及第,四月就接到母親病逝的噩耗。生離繼之以死別,大喜繼之以大悲。這些特殊的經歷,使他倍感生命易逝,親情無價,更加珍惜生命本身的價值。因此,即將踏入仕途之際,前路茫茫、胸懷忐忑,便情不自禁向往另一種人生。在《夜泊牛口》一詩中他寫道:
日落江霧生,系舟宿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負薪出深谷,見客喜且售。煮蔬為夜飧,安識肉與酒。朔風吹茅屋,破壁見星斗。兒女自咿嚘,亦足樂且久。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富貴耀吾前,貧賤獨難守。誰知深山子,甘與麋鹿友。置身落蠻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
鄉野居民樸實而溫馨的生活,也是蘇軾過去二十多年極為熟悉的生活。這樣度過一生,何嘗不是一種有意義的人生?為什么要被功名宦情所誘惑,汲汲皇皇,奔走道途?
塵勞世方病,局促我何堪?盡解林泉好,多為富貴酣。試看飛鳥樂,高遁此心甘。(蘇軾《入峽》)
旅途中,蘇軾不斷叩問本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標是什么?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從嘉祐四年十月持續到嘉祐五年二月;這也是一場漫長的游學,父子三人沿途尋幽攬勝,參訪古跡,每一次游覽都撞擊心靈。
確立自處之道
旅途接近尾聲時,蘇軾的人生思考終于有了初步結論。在《浰陽早發》一詩中他寫道:
富貴本無定,世人自榮枯。囂囂好名心,嗟我豈獨無。不能便退縮,但使進少徐。我行念西國,已分田園蕪。南來竟何事?碌碌隨商車。自進茍無補,乃是懶且愚。人生重意氣,出處夫豈徒。永懷江陽叟,種藕春滿湖。
蘇軾清楚地認識到,當下的自己仍不可能放下功名富貴之念。那么,該如何自處?如何面對未來的仕宦生活呢?他給自己立定的原則是:第一,“不能便退縮,但使進少徐”,雖然不甘于終老田園,但對功名利祿亦不應汲汲以求。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過于急切、過于執著,不僅會壓抑個性,犧牲健康,少了陪伴親人、朋友的時間,無心享受生活中的種種樂趣,甚至可能會喪失做人的底線,變成一個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人;第二,“自進茍無補,乃是懶且愚”,出仕為官必須盡職盡責,有所作為,對國家有利,為百姓造福,不可自詡淡薄功名,為自己的懶惰和無能尋找借口;第三,“人生重意氣,出處夫豈徒”,這里的“意氣”是指一種為信念而有所持守的剛正之氣,無論進退,都應該堅守做人的信念和節操。
兩種價值觀的互補互融
由此可見,早在青年時代,蘇軾的人生思想便交織著兩條基線。一條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追求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與社會責任的完成;另一條則以佛道思想為基礎,敏銳感受和審視人生的空漠,重視生命本身的價值。兩條基線從相互矛盾到相互制約,最后達到互補互融,使蘇軾的內心世界得以自洽。這一思想特質,在他的名作《和子由澠池懷舊》中同樣有著突出體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詩歌作于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當時蘇軾正前往他人生的第一個工作崗位:鳳翔府簽判。途中經過他與父親、弟弟的舊游之地澠池縣。嘉祐元年(1056),兄弟倆跟隨父親第一次進京,就曾路過此地。那一次,他們在縣里的寺廟借宿,得到老僧奉閑的熱情接待,并在寺廟墻壁上題詩留念。短短幾年過去,斗轉星移,人、事全非!奉閑和尚已經去世,骨灰安葬在庭院中,上面筑起了一座新塔;曾經題詩的墻壁早已頹壞,幾乎見不到筆墨的痕跡。
徘徊在奉閑和尚的舍利塔旁,蘇軾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整個世界生生滅滅,變化不已,沒有常性;人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也無常性。“無常”二字主宰著宇宙中的一切。他仿佛看到,茫茫雪原上一只飛鴻疾速掠過,偶一起落間,留下一串爪印。鴻飛千里,瞬時不知去向,而雪花依舊紛紛飄落,爪印也悄然消失,天地依舊是蒼茫一片。雪泥鴻爪,倏忽即逝,人生空漠之感撲面而來。
然而,詩歌的內涵卻并不止于此。結尾兩句忽然宕開一筆,追述往事。嘉祐元年(1056),父子三人從陸路進京,山路坎坷,馬兒都累死了,最后只好騎驢到澠池。如果說前六句正面論證了人生的虛無,最后兩句則又給這虛無的人生賦予了某種意義和價值。“路長人困蹇驢嘶”展開的是一幅生動的場景描寫,透過這個場景,我們可以想象進京旅途中父子三人經歷的種種艱辛,他們彼此的鼓勵、相互的扶持,懷揣的夢想,沿途的唱和……
這些飽含深情的美好回憶,背后是父子兄弟間濃濃的親情,這才是速朽的人生中永恒不朽的部分。功名利祿固然無常,但人生絕不是徹底的虛無。結尾兩句以轉折方式呼應和收束全篇,在承認前文論點的基礎上,引出補充性論點,完成對人生意義的圓滿解答。整首詩歌否定了功利性人生的價值,肯定了情感性人生的意義。
這時候的蘇軾,一方面,正處于事業的輝煌起點。繼20歲考中進士,文壇巨擘歐陽修預言他將“獨步文壇”之后,24歲又以宋朝建國百年以來最好的成績考中制科,被仁宗皇帝許為宰相之才。另一方面,他和弟弟從小相伴相知,“未嘗一日相舍”(蘇轍《逍遙堂會宿引》),如今卻不得不遠隔千里,一別經年,離別的痛苦充溢著他的胸懷。但雪泥鴻爪的人生感悟,使他具備了一種對事物的獨特認知:人生路上,無論悲喜得失,皆如鴻飛千里留下的短暫痕跡,很快便會消失。這一思考,使他不至于在年少得志時忘乎所以,也不至于在悲傷痛苦中長久消沉,始終保持對未來的希望和追求。
經歷了青少年時代的大悲大喜,經過了青春期的迷惘與求索,蘇軾天性的樂觀,初步轉化為現實的樂觀,既胸懷理想,又腳踏實地。這樣一種樂觀主義與英雄主義精神,既有儒家思想鑄造的銳度和硬度,又有佛道思想賦予的厚度與深度,銳度和硬度使他勇于進取、忠誠剛直,厚度與深度使他富有彈性和韌性,不至于被摧折,并將在未來的陰晴雨晦中不斷淬煉,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原標題:《國學論譚 | 崔銘:迷惘與求索——蘇軾的青春歲月》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蔡瑾
來源:作者:崔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