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晚上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的事,那些沒說出口的話,沒做成的事,還有記憶里模糊又清晰的人。越想越精神,躺在床上翻來覆就是睡不著。
很榮幸的告訴你,這是失眠。
夜深人靜,皓月當空,數百年前的蘇軾和辛棄疾,也有過輾轉難眠的時刻。
這兩位詞壇巨擘,一個在秋夜的貶所里感嘆人生,一個在夏夜的鄉村小路上聽蟲鳴,卻不約而同地把 “睡不著的時光” 寫成了千古名作《西江月》。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這首詞寫于元豐三年(1080 )中秋,蘇軾剛從 “烏臺詩案” 的鬼門關爬出來,被貶到黃州當 “團練副使”,實際上就是個被監管的"犯官"——沒工資、沒住處,連日常開銷都得靠種地。
中秋本是團圓節,可他遠在異鄉,弟弟蘇轍不在身邊,詩案風波也讓他和朋友刻意的斷了聯系,因此在這月圓之夜,他只能一個人對著月亮喝悶酒,感慨世事,寫下了這首詞。
當年他意氣風發,20 歲就考中進士,文章更是名揚天下,他一度以為自己能輔佐皇帝干一番大事業,可現實卻讓他苦不堪言。后來卷入"烏臺詩案",差點丟了腦袋;如今回過頭看這幾十年的經歷,不就像做了一場荒誕的夢嗎?
秋風卷動落葉在長廊呼嘯,這蕭颯之聲直吹入心底。攬鏡自照,眉頭緊鎖,鬢角斑白。風霜不僅掃過庭院,更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好不容易中秋月亮圓了,卻總被云彩遮著,就像他的才華總被小人打壓。“酒賤”“客少”“月明”“云妨”,全是生活里的小事,卻像針一樣扎心 ,將人情冷暖與世事污濁表達的淋漓盡致。
末句“北望”動作極含蓄又極沉痛,目光穿越千山,投向汴京方向,那里有未竟的理想與回不去的朝廷。可現實是他連自己的命運都掌握不了,只能在深夜里,獨自對著月亮嘆氣。
全篇以“悲”為基調,盛滿家國之憂與身世之慟,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
時間往后推一百年,來到了辛棄疾活躍的年代。辛棄疾這位曾在戰場上單槍匹馬闖敵營、活捉叛徒的"青兕(sì)子",一生最大的夢想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現實卻讓他的后半生幾乎都在山野中。
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就寫于他被罷官后的某個夏夜。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夏夜的農村是什么樣子?我們可以從這首詞中知道。
月光驚飛了棲息的烏鵲,清風送來了夏蟬的吟唱。走著走著,聞到了一股甜甜的香味,原來這時候正是稻子抽穗的季節,空氣中彌漫著稻花的香氣,連青蛙都高興得不得了,"呱呱呱"地叫著,好像在說:"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
夏天的天氣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才還是晴空萬里,轉眼間天空疏星寥落,山前微雨輕灑。正擔心下雨沒地方躲,拐過一個溪橋,突然就看見了那熟悉的茅店正靜靜依偎在社廟樹林旁。
整首詞特別有畫面感,讓你仿佛能看見月光在樹葉間跳躍,聽見蟬鳴和風聲、蛙聲交織成一曲夏夜交響樂,讀下來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蘇軾的秋夜是 “清醒的痛”,他把人生掰開揉碎了看,承認痛苦,也接受無奈,最后喝著酒說 “算了,就這樣吧”。
給人感覺詞像一杯濃茶,越品越苦,但仔細咂摸之后卻有回甘,能讓我們在苦澀中品咂生命的真味。
辛棄疾的夏夜是 “糊涂的樂”,他那一刻被朝廷閑置了,卻沒有感覺到孤獨,也沒有對命運一味的抱怨,他不糾結過去的遺憾,反而在蟲鳴蛙叫里找到小確幸。
就像一杯美酒,入口清甜,喝到最后仍然是余韻不覺,讓我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這兩首《西江月》都是名篇,有人喜歡東坡的孤獨,有人則偏愛稼軒的熱鬧,兩首詞各有各的優點,那您更喜歡哪一首?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