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霍爾木茲海峽,出現了一幕耐人尋味的場景:大量外國商船在通過這一全球石油咽喉要道時,紛紛懸掛起五星紅旗,甚至通過AIS系統標注“中國籍”身份。
這背后,是中東地緣政治博弈的暗流涌動,也是美國主導的“護航霸權”在現實面前的尷尬失靈。
這一現象迅速引發國際關注,中國國防部在7月8日進行了回應。
“借旗”背后的安全焦慮
2025年6月,霍爾木茲海峽突然變得不太平。美國戰機呼嘯著撲向伊朗核設施后,德黑蘭議會大廳里,議員們拍桌子叫嚷著要封鎖海峽。雖然最終沒真動手,但往來商船的船長們已經感受到寒意——GPS信號時斷時續,無線電里不時傳來某國油輪被扣押的消息。
船東們掰著指頭算賬:繞道好望角要多花76%的油錢,硬闖又怕挨導彈。正發愁時,有人想起兩年前紅海那場危機。當時胡塞武裝明說不打中俄船只,現在五星紅旗說不定還能管用?中國這些年在中東勸架說和,倒是攢下些人緣。
國防部“四兩撥千斤”的深意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蔣斌的回應是“公道自在人心,中方將繼續站在和平一邊,站在正義一邊,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注入穩定性、正能量。”
這個回應看似簡短,卻暗含三重信號:第一,承認中國中立立場帶來的“安全溢價”,但避免直接鼓勵“借旗”行為,防止卷入法律爭議(國際法要求船旗國與船舶需有“真正聯系”);第二,隱晦批評了美國軍事干預加劇地區動蕩,與中方“勸和促談”形成對比;第三,為后續外交留足空間——若伊朗或其他勢力質疑“假中國船”,中方仍可強調“不干涉商業行為”。
這種策略與中國能源安全需求高度契合。
美國能源信息局報告顯示,中國日均540萬桶原油經霍爾木茲海峽輸入,依賴度遠超美國(中東石油僅占其進口7%)。
盡管中國擁有80天石油儲備緩沖,但航道安全直接關系經濟命脈。
而美國近年通過加拿大跨山管道、頁巖油革命降低對中東依賴,其護航行動更多是維護霸權影響力,而非核心利益。
網友們將此事類比電影《戰狼》情節,稱“五星紅旗成護身符”。
不過,商業航運的殘酷現實遠非熱血敘事:船東選擇五星紅旗,本質是風險計算下的“用腳投票”。
部分懸掛五星紅旗的船只為新加坡、巴拿馬等 “方便旗” 注冊,通過 “方便旗制度 + 中國符號” 形成雙重保險。例如巴拿馬籍 “海洋勇士” 號油輪,不僅在 AIS 系統標注 “CHINESE VESSEL”,還在船體噴涂 “中國石油運輸” 字樣。
航運巨頭的行動更顯矛盾:馬士基等雖宣稱 “維持航線常態”,卻暗中評估替代方案來應對潛在風險;希臘航運部則要求本國 200 艘在波斯灣航行的船只 “詳細記錄通行風險”,以備可能的法律糾紛。
美國的困境在于,其軍事霸權難以轉化為商業信任。
雙航母部署霍爾木茲海峽、A-10攻擊機巡邏看似威懾力十足,
卻無法解決商船的核心訴求:降低保費、避免誤擊、保障船員安全。
而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基建(如中哈原油管道)、與沙特等國的能源合作,逐步構建不依賴海峽的替代網絡,反而贏得更多實質影響力,于是出現了VLCC油輪臨時改掛五星紅旗的案例。
灰色地帶的持久博弈
短期內,“借旗”現象可能持續,長期來看,這場風波揭示了全球治理的悖論:當大國競爭撕裂安全秩序,商業實體只能自救求生。
而中國“不選邊站”的策略,恰成為動蕩中的“安全錨點”——正如國防部所言,公道自在人心,終究取決于誰能為世界提供更穩定的預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