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鄭和寶船的具體大小,一直是久經(jīng)不衰的網(wǎng)絡(luò)熱門話題。正反雙方經(jīng)常超脫于技術(shù)層面,僅為互相扣帽子就能吵到昏天地暗。
然而,相關(guān)研究成果早已不是秘密。這里就給大家提供一些基本思路,謹防被四處流竄的噴子們唬住蒙蔽。
鄭和寶船的魔幻數(shù)據(jù) 竟來自清朝編纂的《明史》
目前,關(guān)于寶船體量的20000噸數(shù)據(jù),竟來自具有官方權(quán)威性質(zhì)的《明史》。尤其是下面這段記載:
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賚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
盲目迷信的結(jié)果 就是將寶船神話為木質(zhì)航母
事實上,這部清朝編纂的正史成書于1739年,距離鄭和本人的時代已過去三個多世紀。而且本身的修訂時間跨度也很漫長,可以從順治時代算起,直至乾隆皇帝登基才初告完成。既有可能參考某些錯誤材料,也容易在修訂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
倘若迷信其內(nèi)容,那就意味著下西洋船隊包括62艘超級巨艦,總噸位可達100多萬噸。顯然超過一個當代的美軍航母戰(zhàn)斗群,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海軍+海警力量。只要不是智商或精神狀態(tài)有問題,估計都會覺得荒誕不羈。
《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的性質(zhì)和《西游記》差別不大
其次是成書于1597年的《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里面對寶船的敘述同樣非常魔幻:
寶船三十六號,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
戰(zhàn)船一百八十號,長一十八丈,闊六丈八尺;
坐船三百號,長二十四丈,闊九丈四尺;
馬船七百號,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糧船二百四十號,長二十八丈,闊一十二丈。
該作品不僅距鄭和相差兩個世紀,本身還只是通俗演義小說。雖有符合歷史記載的部分,但同樣雜糅各類傳聞,又經(jīng)過作者自己的虛構(gòu)加工。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被視為有多少參考價值。亦如今人不能靠羅貫中斷定三國事跡,也不應該靠施耐庵的春秋筆法理解水泊梁山。
馬歡的《瀛涯勝覽》最有價值 但存在版本迭代更新問題
好在曾親歷下西洋航行的翻譯官馬歡,倒是為后人留下一部《瀛涯勝覽》。其中描述的63艘寶船,最大型號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即便小一號的中型寶船,亦有長二十八丈,闊一十二丈。
不過,21世紀的學者普遍注意到,馬歡的《瀛涯勝覽》存在至少5個版本。里面涉及具體數(shù)據(jù)的版本,都來自明朝中晚期復刻。可見初代原版并沒有相關(guān)描寫,全靠后來的編纂者添油加醋。
《西洋朝貢典錄》就不見寶船的參數(shù)紀錄
此外,成書于1520年的《西洋朝貢典錄》,根據(jù)其他記載對《瀛涯勝覽》進行勘誤。奈何通篇未見收錄寶船的魔幻數(shù)據(jù)!換句話說,根本沒有一本古代典籍,能準確描繪寶船的大小尺寸。
在更加說服力的考古領(lǐng)域,支持寶船神話的依據(jù)主要有兩個:
1 長11米的木舵桿殘骸
2 南京的寶船塢遺址
南京出土的11米長木舵桿殘骸
其中,木舵桿被證明非寶船使用,而是為去往琉球的封舟準備。那是一種800-1000噸級的大福船,在明朝沿海無疑是鶴立雞群般存在,但距寶船神話的尺寸還有相當距離。
至于所謂巨型船塢遺址,實際內(nèi)部空間相當平凡。盡管上半部分寬44米,但底部寬度僅有12米,而且整體深度不過5米。如此“袖珍”的容積,如何容納堪比輕型航母的20000噸級寶船?
南京的寶船塢遺址
當然,前些年有發(fā)現(xiàn)新史料,判斷鄭和麾下的許多大型船舶,建造于福州的太平港。可惜,這段閩江水深嚴重不足。在19世紀后期的中法戰(zhàn)爭中,讓區(qū)區(qū)5000噸的法國裝甲巡洋艦不能進入。寶船若真在當?shù)叵滤?,恐怕連半噸體量都難以實現(xiàn)。
值得一提是,距太平港不遠的南臺島,恰好是明朝封舟的建造基地。從1372年起,一共進行過20余次冊封出航。其中的最大號船僅為1000噸上下,還必須安裝5根桅桿來確保動力。即便如此,仍在海上行動遲緩,進港時更需要50多只劃槳船幫忙拖拽。若再外洋遭遇無風窘境,必定要停留在水面漂浮數(shù)日。
明朝封舟進入琉球那霸港場景
相比之下,曾跟隨船隊下西洋的僧人勝慧,在臨終前的1420年出資刻印《天妃經(jīng)》。其中多張插圖有描繪寶船形象,普遍是只配備三根桅桿的尋常規(guī)格。
當時,鄭和剛剛完成第五次航行,尚未開啟第六次遠征。因此,勝慧留下的插圖形象,被認為是最靠譜的寶船記錄。只是看著大小有些尷尬,似乎遠不如后來萬歷時代的普通封舟。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后來的封舟并無二致
事實上,夸大先人成就、神化老舊器物的習慣,充斥于古今中外的大部分國家。當代網(wǎng)絡(luò)上的超級寶船,不過是這類神跡創(chuàng)造需求的表現(xiàn)之一。
因此,盲目當真,乃至將迷信內(nèi)容奉為圭臬,更可能屬于精神問題......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