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什么才是世間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事情?那非生死離別莫屬。
“死亡”這個課題,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命題。
我們永遠也學不會該如何正確地面對。
但是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這不,相聲圈又傳出了噩耗!
94歲的楊少華去世了!
但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臨終動態竟然惹了眾怒。
同時,這則動態也徹底揭開了兒子楊議的遮羞布!
7月9日,苗皋用一則動態炸開了沉寂已久的相聲圈。
據他所說,94歲的楊老去世了。
起初,人們以為這又是一則假消息。
因為,近些年,隨著楊少華老先生的年歲已高,各種謠言頻出。
去世的戲碼,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上演一次。
可緊接著,各大官媒紛紛下場悼念。
人們這才驚覺,這位“相聲綠葉”真的離開了人世!
驟聞噩耗,許多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
尤其是那些深愛相聲的粉絲們。
畢竟,這位94歲老人的離去,標志著一個相聲時代的終結。
楊老先生出生于上個世紀30年代。
彼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楊少華一家也不例外。
他的家庭就像一個千瘡百孔的破舊陶罐。
只能勉強兜住日子的碎屑,卻兜不住“鋪天蓋地”的貧窮。
于是,在12歲那年,小少華就開始在外謀生。
當時,他在北京的一個茶社當跑堂。
跑堂工作既艱辛又收入微薄。
每天,他都要穿梭在茶客之間,忍受著各種挑剔和冷眼。
但小少華卻極其熱愛這份工作。
不為其他,只因為茶社里常有相聲名家的演出。
恰恰正是這份熱愛,讓他遇到了改變自己一生的貴人。
在茶館工作時,小少華時常碰到少東家常寶霆。
一來二去,年齡相仿的兩人就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友。
看到小少華一邊工作,一邊偷學相聲。
常寶霆將他引薦給了自己的父親。
隨后,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常父”將小少華正式介紹給了相聲大家郭榮啟。
起初“郭老師”并不想收下小少華這個弟子。
但礙于“常父”的顏面,只好半推半就。
再加上,小少華沒錢舉辦拜師宴。
因此,他與“郭老師”的師徒關系就一直這么拖著。
不過,小少華并沒有因此氣餒或放棄。
他深知這次機會來之不易,也明白要想在相聲界立足,必須要加倍努力。
于是,他更加勤奮地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相聲水平。
就這樣,楊少華在相聲界扎下了根。
時光匆匆,轉眼就來到了70年代。
彼時,新中國已然成立,相聲藝術也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復蘇。
楊少華,這位曾經的茶館小伙計,
憑借著不懈的努力和對相聲藝術的熱愛,逐漸在相聲界嶄露頭角。
當時,楊少華已經開始與馬家進行合作。
在舞臺上,他甘當綠葉,為馬家父子捧哏。
他的捧哏風格獨特,總能恰到好處地接住馬家的包袱。
九十年代,他與趙偉洲搭檔。
此時,他不再模仿別人,而是開始形成自己的“蔫式”風格。
蔫蔫的語調、慢慢的節奏;
一句“您這風格得算出土文物”,笑翻了全場。
就這樣,楊少華慢慢在相聲界擁有了一席之地。
不過,真正讓他走進千家萬戶的,是和兒子合作的電視劇。
劇中他扮演的楊豐年,穿著洗得發白的老頭衫,拎著鳥籠子遛彎。
活脫脫一個天津衛老頑童。
這部劇整整拍了十一部,鏡頭里的他也從滿頭灰發變成雪白。
可那股子精氣神兒,總能讓觀眾忘了他的年齡。
如今,楊老去世,我們再也看不到他的音容笑貌。
這無疑是相聲界的一大損失。
但正當人們緬懷之際,一段視頻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不少人紛紛怒斥:
原來,楊老去世后,有人發現了“貓膩”。
在他去世前5個小時,一個賬號發布了剪彩視頻。
視頻中,楊老穿著白色襯衣,淺色長褲,腳蹬布鞋。
曾經在舞臺上神采飛揚的老人,此刻形如枯槁地蜷縮在輪椅上。
要知道,現在天津的天氣已經達到了30度往上。
許多健康老人都不敢輕易出門。
94歲的楊老卻被兒子帶著在烈日下“營業”。
更何況,在剪彩后不久,就傳來了楊老去世的消息。
這怎能不讓人覺得憤慨?
于是,不少網友將“怒火”灑向了楊家子孫。
一時之間,輿論四起,各種猜測和指責如潮水般涌來。
或許是想平息輿論,那條剪彩視頻很快被發布者刪除。
但是,這種掩耳盜鈴的舉動,反而讓“不孝子”的罵聲越來越多。
不少網友被徹底激怒,開始深扒楊少華的老年生活。
沒成想,這一扒卻徹底揭開了楊議的“遮羞布”。
楊少華這一生有五個兒子。
只有小兒子楊議進入相聲圈,傳承了父親的衣缽。
也正是楊議讓父親操碎了心。
早年間,為了捧紅楊議,楊少華不顧年邁的身體,常常帶著他四處演出。
他甚至不惜在比賽中扮丑,只為能讓觀眾記住兒子。
到了晚年,楊少華的生活更是被兒子搞成了一場永不落幕的“商業秀”。
自家火鍋店開業?請父親去剪彩!
直播帶貨名氣不夠?讓父親充當背景板!
收徒排面不夠?拉著父親站臺助威!
楊少華就像是一個吉祥物,只要楊議需要,就會被拉出來“遛一遛”。
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剪彩事件,依舊少不了他的手筆。
據悉,這次活動是楊議與父親一同出席。
雖然楊議的身影并未在視頻上出現,但是主辦方的文案早已透露了一切。
一個94的老人,頻頻地被商業裹挾。
難道在他的心里,金錢真的比父親更加重要嗎?
楊少華賬號的最后一條視頻里;
老人坐在椅子上,枯瘦的手拿著兒子炸的食物,眼神已無光彩。
網友翻出三年前的影像對比,那時的他還能自己走路,臉上帶著相聲演員特有的狡黠笑意。
而今,這位創造“蔫哏”藝術的大師,生命在商業喧囂中悄然落幕。
他留下的不僅是經典段子,還有一個關于藝術尊嚴與親情底線的沉重思考:
“當掌聲散去,聚光燈熄滅,藝術家最后的體面該由誰來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