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及太祖大漸,問左右燕王來未?凡三問,無敢對者。”
這句話出自《明太宗實錄》,意思是朱元璋臨終時,病重不治,曾派人召喚朱棣進京。朱棣正在趕往淮安的途中,卻被誤導收到來自皇太孫朱允炆和宰相齊泰的偽命令,被迫返回其封地北京。
在朱元璋臨終時,他幾度詢問身邊的人“燕王來了沒有?”每次都沒有人敢回應,這表明他無比渴望見到自己的四兒子朱棣,想在彌留之際與他見面。這種心情在《明太祖實錄》里也有所體現。顯然,朱元璋臨終前確實想見到朱棣,甚至因病重反復問候,顯現出他對朱棣的特殊情感。然而,朱棣卻在路途中被誤導回京,錯過了這個見面機會。
但是,朱元璋真的曾試圖讓朱棣接任自己的皇位嗎?若是這樣,他見朱棣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朱元璋,這位自貧寒中崛起的帝王,經過15年艱苦奮斗,最終從草根一介之人晉升為明朝開國皇帝,堪稱“從零起步”。他以擊敗蒙古大軍和鎮壓農民起義為其戰功,而他的成功也讓他深知“得天下易,守天下難”的道理。為了確保大明朝的穩固,他早早地將13歲的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并著力培養。
朱標在宋濂等名師的輔導下,早年便展現出非凡的才學和仁愛之心。他待兄弟們如父親般,時常在他們惹事后化解紛爭,避免遭受父親的懲罰,甚至為兄弟們的威信出謀劃策。朱元璋對朱標有著極高的評價,多次讓他監國理政,這使得朱標顯現出了一位仁君的氣質。然而,命運弄人,朱標年僅38歲便因病去世,未能完成他在父親心中所設定的理想接班使命。
朱標的死對朱元璋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和接班人,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和痛苦之中,身心俱疲。然而,繼位問題依然擺在他面前,迫切需要解決。
當時,繼位問題有一套相對固定的原則,通常依據以下幾個規則來選定繼承人:首先是嫡長子繼承制,即立正室所生的長子為繼承人;其次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如果皇后沒有子嗣,則會從其他妃子所生的長子中挑選;最后就是“兄終弟及”的原則,如果皇帝去世時沒有合適的子嗣,則由與皇帝年齡最接近的弟弟繼承。
面對這些選擇,朱元璋猶豫不決。朱標的兩位兒子分別是長子朱允炆與次子朱允熥。朱允炆性格寬厚,溫文爾雅,但由于生母并非正宮,且當時年紀較大,因此不被視為理想的繼承人。而朱允熥年紀尚小,且母親早逝,權力基礎薄弱,顯然也不具備足夠的支持。
朱元璋最終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一決定打破了傳統繼承制度的規則,他選擇打了“擦邊球”——讓朱允炆雖然年長,但因其母親呂氏已經成為皇太妃,便合情合理地將其視為繼承人。于是,朱元璋決意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里培養朱允炆成為一位合格的繼承人。
然而,朱元璋的另一個兒子朱棣并未被考慮作為繼承人。盡管朱棣繼承了父親的許多優點:深沉、隱忍、善于謀略,且在軍中屢立戰功,朱元璋曾言:“我的這些孩子中,只有老四最像我。”但朱棣的繼承權問題始終沒有被提及。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朱標在世時,文官群體普遍支持朱標,武將則多傾向于支持朱棣;其次,長幼有序的繼承規則使得朱棣排在前面的兩個哥哥之后,按道理輪不到他;最后,朱棣的生母碽妃曾是元朝妃子,朱元璋一度懷疑他是否為親生兒子,這也影響了朱棣的繼承前景。
朱元璋的最終選擇還是落在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身上,盡管朱棣在軍中有著壓倒性的實力。為了避免局勢混亂,他更愿意在繼位問題上尋求穩定與平衡。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變數。自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后,朱元璋不得不處理開國功臣的清洗問題,尤其是武勛集團。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樉、朱棡相繼去世,朱棣作為最強大的藩王逐漸嶄露頭角。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開始籌劃將軍事力量調集到北平,為可能的戰事做準備。
五月初,朱元璋感覺自己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再次調整了軍事部署,命令親信前往北平接管軍權。而在隨后的幾天里,朱棣收到父親朱元璋發來的信函。信中充滿了對他能力的認可和鼓勵:“為父這些兒子之中,唯獨你的才智和能力堪當重任……”
然而,當朱棣接到信函時,身處淮安的他并沒有繼續南下,而是選擇了停留。這不僅是因為他從軍中的情報中感知到了自己的危險,更因為他知道,朱元璋曾明確規定過各地藩王不許進京,可能的局勢讓他無法貿然前行。
正當朱棣猶豫不決時,傳來了朱元璋去世的消息。隨著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歷史的軌跡已經悄然改變。
朱棣決定返回北平,但他此時的選擇已經無法回頭。最終,經過一系列事件,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登基為永樂帝,而朱允炆的下落成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