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九):唐玄宗3
③經濟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占了農民的土地之后,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先天元年(712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之間,李隆基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后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于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天寶十三年(754年),是唐代的極盛之世,全國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鄉,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口。史載:“戶口之盛,極于此”。
④文化 a.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采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并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后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后,唐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于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b.圖書建設
在文化事業上,唐玄宗重視圖書建設。
開元三年(715年),約請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商討史館經籍之事,因內府是太宗、高宗時代遺留舊書,常令宮人管理,有所殘缺,未加補輯,篇卷錯亂,難于檢閱,遂令褚無量、馬懷素率學者加以整理。
開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馬懷素、元行沖、吳兢、韋述等學者20余人在秘閣編校數年,成《群書四部錄》200卷。后有專門設立書院等藏書機構。
開元十年(722年),在東宮“麗則殿”設立“麗正書院”,次年又創“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總數達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經、佛經2500余部。長安、洛陽各藏有四部書,分為甲、乙、丙、丁,排列經、史、子、集四庫。史稱“開元文集最備”,所藏達7萬卷,命集賢院學士張說等47人分司典籍。
c.創建書院
書院是古代教育機構,最早由唐玄宗李隆基創立。袁枚《隨園隨筆》云:“書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于省外,為修書之地。”
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于東都改明堂為乾元殿,又于乾元殿東廊寫四部書,因號乾元院。次年改為麗正修書院(后改名為集賢殿書院),“書院”機構由此產生。
⑤科技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聽說一行和尚學問淵博,尤其精通天文歷法,即征聘他到京師。為了備顧問,特意將一行安置在皇宮光太殿內,并多次去看望他,詢問治國安民之道。
開元九年(721年),唐玄宗詔令一行改造新歷,以糾正舊歷的失誤。一行先制造了黃道游儀,以確定黃道的進退。接著,一行用它測量二十八宿與天體北極的度數。在實際測量中,發現了二十八宿的位置與古籍記載的不同,從而證明了恒星的位置是不斷移動的。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學說早了將近一千年。
一行另一科學成就是首次測量子午線的長度。
開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命太史監南宮說等進行實測南北各地晷影和北極高度,測知影差與距離的比例并不固定,證明了過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學說的謬誤。一行又使用自己設計的“覆矩圖”儀器,利用勾股圖計算,得出了南北兩地相距351里80步(約合今129.22公里),北極高度相差一度的結論。一行等人實地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不僅在中國天文史上是一次創舉,在世界上也屬首次。所測子午線長度雖不十分精確,但和近代測定的數字(111.3公里)相近,方法也是科學的。
《大衍歷》的撰成是唐代天文歷法領域所取得的一項新成就。一行在研制成黃道游儀的基礎上,參考了歷代歷法,考其得失,于開元十五年(727年)寫成了草稿。一行病逝后,由特進張說、歷官陳玄景繼續編次,翌年撰成上奏,開元十七年(729年)開始頒行新歷。
《大衍歷》提出了比較正確的“定氣”概念,推算出與農時相應的二十四節氣。自漢初《太初歷》至唐高宗《麟德歷》共有二十三家,雖然與天體的運行比較接近,但都不如《大衍歷》精確,“其倚數之法固無易也。后世雖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⑥外交
唐玄宗時期,國力強盛,中外交往異常頻繁。高麗、新羅、百濟(均在朝鮮半島)、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羅(今尼泊爾)、驃國(今緬甸)、赤土(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訶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國都與唐朝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游者,人數眾多,不斷來到唐朝。
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于途。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唐朝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長安尤為著名,這里匯集了各國來賓,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國子監接受了眾多外國留學生,留居長安的“胡人”多達4000家—5000家。
(9)藝術成就 ①書法
李隆基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舊唐書·本紀》稱李隆基“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書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竇臮《述書賦》云:“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為海而吞鯨。”《古今法書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傳世書跡很多,以《鹡鸰頌》《紀泰山銘》《石臺孝經》等最為有名。
《鹡鸰頌》其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致。書風雄秀,結體豐麗,用筆遒厚。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明張丑《清河書畫舫》評此帖云:“結構精謹,筆法縱橫”。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云:“字徑寸許大,遒勁峻爽,神氣逼人,蓋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晉齋集聞錄》云:“頓挫提空,得褚之趣,開米之門”。清吳其貞《書畫記》亦云:“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明皇碑版已開圓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傳。”此頌為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之唯一孤本,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稱人間瑰寶。
此帖書法蕭散灑落,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黃山谷稱:“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將此帖與太宗《溫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系,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清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
②音樂
李隆基富有音樂才華,對唐朝音樂發展有重大影響,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余首樂曲。登基以后,在皇宮里設教坊,“梨園”就是專門培養演員的地方。唐明皇極有音樂天份,樂感也很靈敏,經常親自坐鎮,在梨園弟子們合奏的時候,稍微有人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并給予糾正,這是后來稱戲班為“梨園”的由來。
他還制定了《色俱騰》、《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創作了多首羯鼓獨奏曲。
李隆基還很喜歡舞蹈,相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調,就是李隆基根據河節度使楊敬述將從印度傳進來的《婆羅門曲》來潤色改編,又稱有月宮的神仙托夢與他創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傳說,但《霓裳羽衣舞》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李隆基能夠演奏多種樂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沒有不曉。
(10)軼事典故 ①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從小就很有大志,在宮里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后,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②封禪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上書力請玄宗東封泰山。玄宗經過一番謙讓之后,欣然首肯,于開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725年11月20日)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當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來到泰山西側的時候,突然東北風大作,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隨從人員住的帳篷被風撕破,官員們亂作一團。封禪使張說本來就為封禪之事忙得焦頭爛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更使他手足無措。
為了穩定人心,他不得不出來打圓場說:“大家不要慌張,陛下是天子,如今御駕出宮,定會驚天動地,這是東海之神來接皇上封禪的。”張說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靜下來,及至來到泰山腳下,天果然變得麗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風大作,寒氣徹骨。天氣的再度變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寧。他停止飲食,肅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我自即帝位以來,得到蒼天的佐助,國家昌盛,萬民安泰。我來登封泰山,本欲為萬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過失,不配來泰山封禪,請上天來懲罰我本人;如果是隨從的人員沒有福分參加封禪,亦請上天降罪于我,隨從的兵士和騎乘的馬匹確實受不了徹骨的寒風,請蒼天暫停風寒吧。”李隆基祈禱之后,果然風靜樹止,山間的氣溫隨之轉暖。為了紀念這次成功的封禪,李隆基還親自撰寫了《紀泰山銘》一文,刻在山頂大觀峰。
③李楊之愛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專一的皇帝,民間習稱他為“唐明皇”,《異聞錄》載《唐明皇游月宮》一事。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透過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千古傳誦。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