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照片是一種社交工具。當時的達官顯貴、商賈巨富、名人政要、社會名流在進行社會交往時,往往會選擇自己最美觀的一張照片,在右側偏上位置寫上“某某先生惠存”,左側偏下的位置寫上“某某敬贈”的字樣,有的還標有時間。可能在某些情況下還代替了名片的作用。
當然,民國時期的拍攝行為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照相館不多,費用還很高昂,適用范圍還不太普及,僅僅在達官顯貴之間一個較小的“朋友圈”內。這些簽名照除了包含重要的歷史人物信息,還包含了很多當年的照相館的信息,不少照片上都有清晰的標記。它們是民國攝影的一座座寶藏,更是中國攝影史重要的組成部分。
今天發(fā)一組主題簽名照片,從1912年到1949年,從臨時政府到北洋政府,再到國民政府,二十二位國家元首簽名照。這些人的大部分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但有幾個估計很多人并不清楚,或許會發(fā)出驚訝:他居然還當過中華民國的元首啊。
一、孫文
職務:臨時大總統(tǒng)。時間: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3日。
這張照片正是民國元年拍攝于上海四川北路的的同生照相館。照片有孫中山的英文簽名:Sun Yat-sen。
二、袁世凱
職務:臨時大總統(tǒng)。時間: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職務:大總統(tǒng),時間:1913年10月10日-1916年6月6日(期間短暫復辟帝制,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出任中華帝國皇帝)。
袁世凱的兩張照片都是由天津福陞照相館拍攝,這家照相館在當時名噪一時,故事多多。
三、黎元洪
職務:大總統(tǒng)。時間: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黎元洪屬于是袁世凱死后的繼任者。
這張簽名照,雖然沒有受贈人,但特別的是留有英文簽名。黎元洪出身軍伍,但他是位武人外形的儒雅之士,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接受外國記者采訪都是全英文交流。
四、馮國璋
職務:代理大總統(tǒng)。時間: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
張勛復辟,黎元洪去職,馮國璋以副總統(tǒng)代理大總統(tǒng)。這張照片的受贈人題為莫老夫人。這位莫老夫人是莫理循母親。
這張照片和袁世凱照片中所簽贈的仲和,是章宗祥。
五、徐世昌
職務:大總統(tǒng)。時間: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馮國璋代理總統(tǒng)之后,與皖系首領、國務總理段祺瑞間的權力之爭日漸加劇。皖系控制的安福國會以馮代理總統(tǒng)期滿,于1918年10月選舉北洋元老徐世昌為總統(tǒng)。徐世昌才是名正言順的袁世凱之后第二任大總統(tǒng)。
在北洋政府中,要說才情,徐世昌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六歲開始學畫,善畫山水、松竹,尤其喜歡繪制扇面,工于山水松竹,如《石門山臨圖帖》等。一生編書、刻書30余種,如《清儒學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后人稱為“文治總統(tǒng)”。
六、周自齊
職務:國務總理署任大總統(tǒng)。時間: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
這一位估計很多人就會覺得陌生。周自齊1912年當過山東督軍,這張是督軍任上的照片。照片的署名時間是民國二年四月,當時他已進京在北洋政府中當財政總長。
他是袁世凱稱帝的積極支持者,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周自齊被列為帝制禍首之一,逃亡日本。后在馮國璋取消通緝后回到北洋政府繼續(xù)任職。1922年4月8日,周自齊被徐世昌任命為署理內閣總理兼教育總長。徐世昌被逼下臺后,他暫行大總統(tǒng)職務十日。雖然只有十天,也是做過國家元首了。
七、黎元洪
職務:大總統(tǒng)。時間: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
直系趕走了皖系大總統(tǒng)徐世昌,請黎元洪復職。這次屬于是復任大總統(tǒng)。他是絕無僅有的兩任大總統(tǒng)、三任副總統(tǒng)的人物。當了一年沒啥權力的大總統(tǒng)后,黎元洪辭職。
八、高凌霨
職務:代總理署任大總統(tǒng)。時間: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
這一位就更名聲不彰了,他是曹錕的嫡系,黎元洪辭職后,他以內務總長兼代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tǒng)職。抗戰(zhàn)期間,高凌霨投靠日本人淪為漢奸,出任偽天津市長、偽河北省長等職。沒找到他的簽名照,連照片都不怎么清晰。
九、曹錕
職務:大總統(tǒng)。時間: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0月30日。
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曹錕脫穎而出,成為直系首領。1922年4月,直奉戰(zhàn)爭結束,曹錕大權在握,先是趕走了大總統(tǒng)徐世昌,然后又假意地邀請前大總統(tǒng)黎元洪復位,經過短暫的“法統(tǒng)重光”,曹錕終于按捺不住了,1923年10月舉行第三屆總統(tǒng)選舉。這次選舉卻成為曹大帥一生的污點,現(xiàn)在只要提起他,直接提及的就是賄選這樁破事了。
注意這是第三屆總統(tǒng)選舉,即使是賄選,曹錕也是名正言順的北洋政府第三任大總統(tǒng),而且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到此斷絕,再無擔當此職者。
十、黃郛
職務:代理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tǒng)職。時間: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4日。
1924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馮玉祥倒戈,率軍返回北京發(fā)動政變,將總統(tǒng)曹錕軟禁。黃郛是馮玉祥發(fā)動政變的謀主,以總長身份代理國務總理并攝行大總統(tǒng)職。
黃郛后來的經歷也多有可議處,他的身上似乎總籠罩著一層迷霧,不曾散去,讓人看不真切。他的簽名照沒找到。
十一、段祺瑞
職務:臨時執(zhí)政。時間: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
逼清帝遜位、恢復《臨時約法》、趕走辮帥張勛,皖系大佬段祺瑞號稱“三造共和”。馮玉祥進北京,直系垮臺后,張作霖、馮玉祥的威望和資歷都不足以控制北京政府,所以他們共同商定推舉北洋元老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首腦,任中華民國總執(zhí)政,集大總統(tǒng)、總理一體。
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4月9日,馮玉祥再次發(fā)動政變,驅逐段祺瑞。4月20日,段祺瑞宣布下野,退居天津日本租界當寓公,自號“正道居士”。
十二、胡惟德
職務:代理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zhí)政。時間: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
段祺瑞下野后,由外交總長胡惟德兼署國務總理并攝行臨時執(zhí)政職權。胡惟德在清廷就聘任駐外公使。這張簽名是1906年,胡惟德在圣彼得堡博格照相館的留影。
胡惟德只是以代理身份維持局面,這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只當了不到一個月。
十三、顏惠慶
職務: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tǒng)職。時間: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
又是一個短命的內閣。1926年5月,顏惠慶在吳佩孚支持下再度組閣,但由于張作霖從中作梗,竟然出現(xiàn)無閣員入閣的窘境,落下了"光桿內閣"的笑話。
組閣一個月后,顏惠慶被迫下臺,離開北京在天津當起寓公,專心投資實業(yè)。
十四、杜錫珪
職務:代理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tǒng)職。時間: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
顏惠慶再次組閣,一個月后就倒臺,杜錫珪以海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以臨時內閣攝行大總統(tǒng)職權。這又是一個大多數人極不熟悉的名字。
杜錫珪在任的時間里,北洋政府已經風雨飄搖。1926年7月,南方的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杜錫珪的臨時內閣不過是張作霖的提線木偶,不到四個月辭職走人。
十五、顧維鈞
職務:代理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tǒng)職。時間:1926年10月1日-1927年1月12日。
職務: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tǒng)職。時間:1927年1月12日-1927年6月16日。
顧維鈞內閣是以杜錫珪內閣代理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不過就是維持一個門面。1927年1月,顧維鈞正式組閣,署理國務總理并攝行大總統(tǒng)職。
十六、張作霖
職務:陸海軍大元帥。時間: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tǒng)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也是北洋政府最后一個統(tǒng)治者。
這張照片受贈人為田中先生,應為日本人,但具體是誰不可考。這張照片的特殊之處是上方的印章,印文為“陸海軍大元帥之章”。可以說,這張照片正是張大帥登頂人生巔峰的見證,當他鈐這方代表權力的大印時,心里一定充滿了得意和滿足。
十七、譚延闿
職務:國民政府主席。時間:1928年2月7日-1928年10月10日。
1925年7月1日,國民黨將大元帥府改組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史稱"廣州國民政府",這是國民黨成立的第一個國民政府,汪精衛(wèi)任國民政府主席。但此時的國民政府只是割據廣州的一個地方政權,還算不上國家元首。1926年“中山艦事件”后,汪精衛(wèi)被迫辭職,出走法國,由譚延闿代理國民政府主席一職。
1928年2月3日至7日,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改組國民政府"等議案,譚延闿被推舉為國民政府主席,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第一任主席,隨著北洋政府的倒臺,譚延闿成為一國元首。
十八、蔣中正
職務:國民政府主席。時間: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
1928年10月8日,國民黨中常會選舉蔣中正為新任國民政府主席,10月10日,譚延闿正式卸任。
1931年,蔣中正軟禁胡漢民,國民黨內部反蔣勢力另外成立了廣州政府。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內部謀求合作,粵寧雙方互相妥協(xié),蔣中正第二次下野。
十九、林森
職務:代理國民政府主席。時間:1931年12月15日-1932年1月1日。
職務:國民政府主席。時間:1932年1月1日-1943年8月1日。
1931年12月15日,蔣中正宣布下野后,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開會決議:批準蔣中正辭職申請,以林森代理國民政府主席。當月,國民黨召開四屆一中全會,改組國民政府,明確“國民政府主席為國家元首,對內對外代表國家,但不負實際責任”。也就是說,林森出任的是明文規(guī)定沒有實際權力的國家元首。
林森擔任的國民政府主席這個“虛位元首”,本來明確規(guī)定是任期兩年,得連任一次。但后期制憲國民大會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無法召開,林森遂長期擔任國民政府主席直到1943年8月因車禍去世。林森也是從1912年到1949年期間擔任國家元首最長的一位。
二十、蔣中正
職務:代理國民政府主席。時間:1943年8月1日-1943年10月10日。
職務:國民政府主席。時間:1943年10月10日-1948年5月20日。
1943年6月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林森病重,國民黨中常會決議由行政院長蔣中正代理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一職。8月1日林森去世后,國民黨中常會推舉蔣中正為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在9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zhí)委會全體會議上正式選任蔣中正為國民政府主席。
二十一、蔣中正
職務:總統(tǒng)。時間: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1948年5月20日經國民大會選舉蔣中正為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后,組建中華民國政府(包括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tǒng),國民政府改制為總統(tǒng)府,國民政府至此走進歷史。
二十二、李宗仁
職務:代總統(tǒng)。時間:1949年1月21日-1949年10月1日。
由于內戰(zhàn)形勢不利,在各方壓力之下,蔣中正于1949年1月發(fā)表《引退謀和書告》后下野,由副總統(tǒng)李宗仁代行總統(tǒng)職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總統(tǒng)法律上取消職權。
1949年11月,李代總統(tǒng)飛往香港,旋飛美國,自此不曾返臺。蔣中正于1950年3月發(fā)表《復行視事文告》,宣布復行視事,李代總統(tǒng)職務自然解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